同志们:
现在开会,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县基层应急能力建设推进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应急管理工作的决策部署,总结我县近年来基层应急能力建设的成效与经验,分析当前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安排部署下一阶段重点工作,进一步动员全县上下统一思想、凝聚合力,以更实举措、更强力度推动基层应急能力实现新提升,为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筑牢安全防线。参加今天的会议有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相关领导同志;各镇(街道)党(工)委书记、镇长(主任)及应急管理和综合执法办公室主要负责同志;县级有关部门(包括应急管理、自然资源、水利、林业、交通、住建、农业农村等)主要负责同志;部分重点企业(如矿山、危化品、建筑施工等领域)负责人。刚才,*镇、*街道、县应急管理局、县自然资源局作了汇报发言,既总结了各自在基层应急能力建设中的实践探索和特色做法,也分析了存在的短板不足,提出了务实可行的改进措施,讲的都很好,我都同意,大家一定要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落实。下面,结合工作实际,我再讲几点意见。
基层是应急管理的 “最后一公里”,也是防范化解风险、应对处置突发事件的前沿阵地。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加强基层应急能力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围绕“保民安、护民利”的核心目标,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看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深刻认识当前形势下加强基层应急能力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
近年来,全县上下聚焦责任落实、网格落地、措施落细,通过 “三聚三多”举措,推动基层应急能力建设不断走深走实。在责任体系构建上,我们结合全国综合行政执法改革试点,纵深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了县、镇、村、组四级联动机制,实现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覆盖。目前,全县18个镇(街道)均已成立应急管理和综合执法办公室,配备专职工作人员4-6名,明确了各级各领域安全生产责任“最后一米”的落实路径,通过制定“一份责任书、一本应急台账、一张安全网格图”,让每个环节、每个岗位的责任都清晰具体、可查可究。在基层力量整合上,我们创新推行“多员合一”机制,由政府统筹落实工资报酬,整合村(社区)地灾监测员、护林员、保洁员、交通劝导员、灾害信息员等岗位资源,共设置2648名村(社区)网格员,实现了“一人多岗、一专多能”,有效解决了部分村(社区)网格员力量薄弱、能力不足的问题。仅2023年,全县网格员就累计排查各类安全隐患1.2万余处,上报灾害信息360余条,协助处置突发事件87起,成为基层应急工作的“千里眼”“顺风耳”。在应急基础保障上,我们持续加大投入,建成县级应急物资储备库9个、镇(街道)储备库18个、村(社区)储备库213个,储备应急物资84类50.3万件,包括帐篷、棉被、救生衣、应急食品等,基本满足了基层应对常见灾害的物资需求。同时,我们注重科技赋能,2022年建成小鱼易连会议系统,2023年在全市率先建成应急科达视频会议系统,实现了中省市县镇五级互联互通;为各镇(街道)、村(社区)配发天通卫星电话235部,确保极端天气下通信畅通;建成16个防灾减灾避险示范点和宁强高铁南站广场直升机简易起降点,空中应急救援能力得到显著提升。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全县各级各部门共同努力的结果,更是广大基层干部群众辛勤付出的体现,值得充分肯定。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对照新时代应急管理工作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对安全的新期待,我县基层应急能力建设还存在不少短板和弱项。一是责任落实仍有 “温差”。部分镇(街道)和部门对“四级联动机制”理解不深、执行不力,存在“上热中温下冷”现象,个别村(组)责任悬空,责任书变成“墙上纸”,应急台账更新不及时、不精准,安全网格图与实际情况脱节,导致一些风险隐患不能及时发现、有效处置。比如,去年*镇发生的小型山体滑坡,因村级网格员责任未压实,预警信息传递滞后,造成2户群众房屋受损,虽未造成人员伤亡,但暴露出基层责任落实的漏洞。二是队伍能力存在“落差”。虽然我们整合了2648名网格员,但部分网格员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不高,对防灾避险、应急处置等专业知识掌握不足,应对复杂情况的能力有限。2023年全县组织的网格员业务测试中,合格率仅为78%,有近500名网格员对基本应急技能不熟悉。同时,基层应急救援队伍专业化水平不高,全县240支应急抢险救援队伍6843人中,有专业资质的仅占15%,实战经验丰富的骨干力量不足,在应对山洪、泥石流等复杂灾害时,往往力不从心。三是物资保障存在“偏差”。虽然应急物资储备总量不小,但分布不够合理,部分村(社区)储备库物资种类单一,多以棉被、帐篷为主,针对本地高发的地质灾害、洪涝等的专用物资(如抽水泵、救生艇、破拆工具等)储备不足;部分物资更新不及时,有3个镇(街道)储备库还存在过期应急食品、老化救生衣等问题,影响应急使用效果。四是协同联动存在“时差”。部门之间、层级之间的应急联动机制不够顺畅,“两委三部”牵头抓总作用发挥不充分,有时出现“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现象。比如,去年汛期,县气象局发布暴雨红色预警后,因与水利、自然资源部门信息共享不及时,导致街道一处低洼地带积水排除滞后,造成 3辆车辆被淹,直接经济损失约20万元。这些问题,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当前,我县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各类风险隐患交织叠加,应急管理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复杂。从自然风险看,我县地处秦巴山区,地形复杂、气候多变,是地质灾害、洪涝、干旱、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的高发区。据统计,全县共有地质灾害隐患点 286处,涉及12个镇(街道)87个村(社区),威胁群众1.2万余人;有重点防洪河段15条,小型水库23座,汛期防汛压力巨大;森林覆盖率达68%,森林防火期长达7个月,每年因自然因素引发的险情不在少数。从人为风险看,随着我县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矿山、危化品、建筑施工等领域安全风险凸显。目前,全县有矿山企业18家、危化品生产经营企业32家、在建重点工程项目25个,这些领域稍有不慎就可能发生安全事故。2023年,全县共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12起,虽然较上年下降15%,但仍造成5人死亡、12人受伤,教训深刻。从发展要求看,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安全的期待越来越高,不仅要求“不出事”,更要求“少出事、出了事能妥善处置”;同时,上级对基层应急能力建设的标准也在不断提升,从“有没有”向“好不好”“强不强”转变。如果我们不能及时补上基层应急能力的短板,就可能在关键时刻“掉链子”,不仅影响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更会影响全县发展大局。因此,全县各级各部门必须站在“统筹发展和安全”的高度,深刻认识加强基层应急能力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抓紧抓实各项工作。
加强基层应急能力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聚焦责任落实、网格效能、措施细化等关键环节,持续用力、久久为功,推动基层应急能力实现质的提升。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本文标题:在全县基层应急能力建设推进会议上的讲话
链接地址:http://www.bibiwenku.com//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413237.html
版权声明
作者原创,不允许二次传播,一经发现收回会员权益,追究法律责任。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