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化解房地产风险的思考

2025-08-13 07:03:52 121
联系客服提示-笔笔文库

20xx年下半年房地产调整以来,随着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出台,房地产市场显示回暖迹象,但形势依然严峻,后市仍有待观察。尤其是,当前房地产市场库存仍大,依靠市场自身力量难以实现止跌回稳的政策要求,风险仍可能进一步扩大和蔓延。国内外实践经验表明,在房地产市场深度失灵时,需要政府及时向市场注入信用。其中,政府注入信用的一个重要方式,就是通过收储方式入市干预,稳价格、稳预期、稳市场。

一、建立收储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当前房地产市场形势仍然严峻复杂

尽管少数一二线城市新房市场有所企稳,但总体看市场形势仍然严峻复杂。一是新房库存不断增加、严重滞销。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商品房待售面积处于历史高位(x.xx亿mx),比上年末增长xx.x%,其中住宅待售面积增长xx.x%;xxxx年的销售额创xxxx年以来新低,仅为xxxx年(峰值)的xx%;xxxx年,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x.xx亿mx,同比下降xx.x%,其中住宅销售面积下降xx.x%;新建商品房销售额x.xx万亿元,下降xx.x%,其中住宅销售额下降xx.x%。考虑到有抵债、各种形式销售优惠等情况,新房的实际成交规模和价格下跌幅度更大。二是二手房交易占比逐渐扩大,但价格持续承压。据中金公司统计估算,xxxx年,二手房成交占比持续上升,占总成交的比重将达到xx%;成交方面,xxxx年中金同质性二手房住宅成交价格指数下行xx.x%,xxxx年末房价较xxxx年历史高点累计跌幅为xx.x%;并且价格跌幅先慢后快,以价换量特征突出。三是房地产风险已向行业蔓延。当前绝大多数规模较大的民营房企已出险并大幅亏损,不少已资不抵债,风险仍在蔓延,曾经被视作标杆的万科亦未能幸免。

(二)房地产风险持续蔓延对经济社会的系统性影响持续显现

房地产产业链条长、涉及面广,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一是房价持续下跌意味着存量财富缩水,影响居民部门消费信心。房地产资产约为xxx万亿元,占我国总资产的xx%;大约xx%的居民资产沉淀在房地产,住房是改革开放xx多年来居民财富的最主要载体。二是房地产持续下行造成地方政府土地出让收入大幅下滑,对偿债能力有实质性影响。xxxx年下半年房地产调整以来,土地收入及其融资持续大幅下滑,xxxx年地方政府性基金中的土地出让收入x.xx万亿元,较上年下降xx%,远低于高峰时的x万多亿元,叠加化解政府隐性债务(同样源于土地融资)的影响,地方财政压力空前。三是房地产风险持续蔓延波及金融体系,对中小金融机构影响尤甚。四是房地产风险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已蔓延到上下游产业链,建筑、建材、装饰装潢、家居家电等行业持续承压,给社会稳定造成较大影响。综合来看,当前宏观经济呈现的需求不足、产能过剩、价格低迷等现象,最重要的直接因素就是房地产冲击。

(三)利用收储制度化解风险的可行性

一是在风险蔓延、市场机制失效时,政府及时采取非常规措施化解重大风险有成功先例:如xx世纪末xx世纪初的xx、xx、xx等国,xxxx年和xxxx年的美国等。二是当下通过收储托底价格是合适时机。根据中原地产的研究,截至xxxx年,北上广深的二手住宅价格相对高点跌幅普遍接近或超过xx%,多数低能级城市跌幅更大。三是收储工作与现行的“城市融资协调机制”“三大工程”等政策措施紧密衔接与配合,能够更好发挥合力。

二、国内外房地产危机应对经验及收储实践

(一)国外房地产危机应对经验及收储实践

1.美国和日本应对房地产危机的经验与教训

美国房地产模式的基本特征是金融化,表现为住房抵押贷款及庞大的资产证券化及衍生品市场。高度金融化的房地产模式,引发了20xx年国际金融危机。危机爆发后,美国政府很快形成救助共识并果断行动,一方面,实施非常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另一方面财政部和美联储联手推出xxxx亿美元的问题资产救助计划(TAPP),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对支撑按揭贷款发放的核心机构“两房”即房地产和房利美进行了接管,购买问题资产,提供信用担保,有效避免了危机恶化。美国房价于xxxx年x月底即筑底反弹,丧失抵押品赎回权的案例数量于xxxx年x月也降至危机前水平。

xx是另一个发生房地产危机的例子,其危机应对教训值得汲取。xx世纪八九十年代,土地投机是xx房地产危机的重要推手,金融自由化导致土地抵押贷款增加,刺激土地价格大涨,最终在通胀和利率波动下房地产泡沫破灭。日本政府在危机发生后,政策应对措施相对迟缓,未能及时清理银行不良债权,直至xxxx年x月《金融机构再生紧急措施法》出台,财政资金才大规模介入消化金融机构不良资产,导致“僵尸企业”滋生和信贷紧缩长期化。同时,日本长期实施超宽松货币政策,但未能配套财政刺激和结构化改革,导致流动性陷阱,金融机构经历了破产倒闭潮,经济陷入“失去的三十年”,至今仍深受其害。

对比来看,美国的成功在于果断行动与政策协同,政府及时接管关键机构并大规模注入政府信用;日本的教训则凸显了拖延、结构改革缺失的代价。美、日正反经验表明,危机应对状态下,政府需兼顾短期稳定与长期转型,该出手时不出手,拖延时间将付出巨大代价。

2.xx(Securum)“好银行-坏银行”模式

xx世纪xx年代,xx放松信贷管制后,银行业快速扩张叠加宽松货币政策,推动房价十年内涨幅超xx%。进入xx年代,国际经济衰退导致xx房地产泡沫破裂,银行不良贷款激增,引发系统性金融危机。政府为化解风险,果断将问题严重的北欧银行国有化,并分拆为专注优良资产运营的“好银行”和专司不良资产处置的“坏银行”—塞克拉姆银行。Securum通过政府出资于19xx年成立,以市场化处置方式负责承接、管理和处置从北欧银行剥离的不良资产,其中约xx%是办公楼、酒店、土地等商业地产,这些资产长期由财务状况不佳的产权人和破产管理人管理,维护差、空置率高。

xx银行采取债务重组、企业重组和抵押物处置三大策略,引入专业团队提升资产价值。通过改善物业状态、分类管理实物与股权资产,仅用x年(远低于原计划的xx~xx年)便完成处置任务。最终回收率达xx.x%,加之xx银行的持续分红,政府基本收回危机处置的直接成本。尽管受制于过早关闭未能完全享受19xx年后房价回升红利,但整体实现了危机成本内部化消解。

xx模式呈现三个核心特征:一是采取“好银行-坏银行”分治策略,隔离风险传染同时保持金融功能;二是政府主导与市场化运作结合,通过专业机构提升不良资产价值;三是注重财政成本控制,借助资产增值与持续经营收益实现危机处置成本对冲。这种模式为房地产风险化解提供了“快速隔离、专业运作、成本可控”的系统性解决方案。

3.xx“坏账银行”xx模式

与xx“好银行-坏银行”模式类似,xx同样采取了通过注入政府信用,将不良资产剥离到“坏账银行”的处置模式。xx世纪xx年代,xx将房地产作为经济引擎,推动行业持续十余年繁荣,至20xx年金融危机前,房地产业占GDP比重已超xx%。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房价暴跌导致泡沫破裂,银行体系因持有大量房地产资产陷入风险漩涡。为稳定金融市场,政府于20xx年成立公私合营资产管理机构xx,以平均xx%的折扣率接管银行体系xxxx亿欧元不良资产(含xxx亿欧元房地产及xxx亿开发商贷款),通过剥离有毒资产为银行业纾困。其资本结构中,政府通过银行业重组基金(FROB)注资x.x亿欧元并为吸收资产处置损失向xx提供xx.x亿欧元次级债务,私人银行补充剩余资本,同时发行xxx亿欧元政府担保债券实现融资,形成“公共主导+市场参与”的混合救助机制。

xx通过发行债券置换银行风险资产,除加速处置不良贷款外,还创新性盘活存量资产,改造x.x万套社会保障住房,兼顾市场出清与社会责任。两年后的xxxx年,xx房价企稳回升,市场回归健康发展,实现了风险化解与经济修复双重目标。

xx模式为化解系统性房地产风险提供了“风险隔离-资源整合-社会共治”的复合型治理范式。一是构建公私资本联动机制,通过政府信用背书与市场化融资结合扩大救助资源;二是实施“资产折价剥离+分类处置”策略,既快速隔离风险又挖掘资产社会价值;三是建立多维度协同框架,将金融稳定目标与住房保障等公共政策有机衔接。

(二)我国房地产风险处置经验和近一时期政府收储的探索

我国房地产风险的处置,有过成功经验。xx世纪xx年代初,全国爆发金融三乱,同时带动海南等地的房地产疯狂。19xx年中央发布“金融十六条”,开展了历时四年的治理。在处置海南烂尾楼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经验。一是中央及时出手。海南发展银行于19xx年x月经国务院批准被人民银行关闭,其破产清算由中央政府买单。二是采取转、压、拆、改、购等多种方式处置烂尾楼,实事求是,该拆拆、该改改、该建建。其中,通过换地权益书收回闲置土地盘活再利用发挥了积极作用。三是积极发挥金融机构作用,通过债权重组、展期、核销,缓解债务人压力为续建增强信心。在各种措施配合下,海南房地产市场逐年恢复。

本轮房地产调整以来,中央及地方出台了一系列稳定房地产市场的政策措施,从放松限购、限售、限价,到减税降费降首付,从金融十六条到融资协调机制,再到xx一揽子新政,政府收储逐步成为化解房地产风险的重要手段。

阅读全文
(想阅读完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陆!)
如果喜欢本篇内容,请赞赏鼓励哦!
尚未有人赏赞,赶紧来一个吧
查看更多>>
请选择打赏类型
¥0.01
¥1
¥365
¥188
¥99.99
¥66.6
¥52
¥6.66
¥6
赏赞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关于化解房地产风险的思考

链接地址:http://www.bibiwenku.com//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412870.html

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二维码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