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相互吃”方面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参与了一些同事间的聚餐活动,虽然大多是以交流工作、增进感情为名,但实质上还是存在违规吃喝的问题。比如,去年年底,我们科室完成了一项重要任务,为了庆祝,我提议并组织了一次聚餐,地点选在了市区一家高档餐厅,费用最后由大家均摊。这种行为,看似是同事间的正常交往,但实际上已经触碰了纪律的红线。我深刻认识到,这种“相互吃”的行为,不仅助长了不良风气,还可能影响到工作的公正性和单位的形象。
问题根源:
1.纪律意识淡薄:我对中央****精神的学习不够深入,没有将纪律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2.从众心理作祟:认为大家都这样做,自己不参与显得不合群,缺乏坚守原则的勇气和决心。
(二)“吃公函”方面
在公务接待中,我也存在把关不严的问题。有一次,上级部门来检查工作,我为了表示热情,安排了超出标准的接待,并通过公函报销了部分费用。虽然当时觉得这是为了工作需要,但事后反思,这种行为明显违反了公务接待的相关规定。
问题根源:
1.对制度理解不深:对公务接待的标准和流程掌握不够准确,存在模糊认识。
2.面子思想作怪:认为接待规格高一点,能显示单位的重视和热情,却忽视了纪律的严肃性。
(三)“吃食堂”方面
在食堂用餐时,我有时会因为工作繁忙,让下属帮忙打饭,甚至出现过未刷卡的情况。虽然每次金额不大,但这种行为也是对单位规章制度的漠视。
问题根源:
1.纪律观念松弛:认为食堂用餐是小事,偶尔违规无伤大雅。
2.特权思想作祟:作为领导,没有严格要求自己,反而利用职权之便享受特殊待遇。
(四)“吃老板”方面
虽然我没有直接接受过企业老板的宴请,但在与企业交往的过程中,有时会参加一些由企业组织的活动,活动中存在餐饮安排。比如,去年某企业举办的一次行业交流会,我作为嘉宾出席,期间接受了企业的宴请。虽然当时觉得这是行业内的正常交往,但现在看来,这种行为容易让企业产生误解,也可能损害到公职人员的形象和公信力。
问题根源:
1.廉洁风险防范意识不足:没有严格区分正常的工作交往和可能存在利益输送的界限。
2.对纪律规定的敬畏之心不够:在面对企业宴请时,没有坚决拒绝,缺乏足够的自律。
(五)“吃下级”方面
在下基层调研或检查工作时,我有时没有坚决拒绝下级单位的接待安排。比如,有一次到某乡镇检查工作,乡镇领导安排了一顿丰盛的工作餐,我虽然心里觉得不妥,但最终还是接受了。这种行为不仅给下级单位增加了负担,也损害了自己的形象。
问题根源:
1.纪律意识不强:在面对下级单位的接待时,没有坚守原则,存在侥幸心理。
2.官僚主义作风:认为下级单位的接待是理所当然的,忽视了纪律的约束。
(六)“一桌餐”方面
虽然我没有参与过所谓的“一桌餐”隐蔽吃喝活动,但在一些私人聚会中,我有时会选择一些相对私密的场所。这种行为虽然没有直接违反纪律规定,但也反映出我在思想上对违规吃喝的警惕性不够高。
问题根源:
1.纪律意识有所放松:在私人聚会中,没有充分认识到选择就餐场所的重要性。
2.对违规吃喝的危害性认识不足:认为私人聚会选择场所是个人自由,却忽视了可能带来的不良影响。
(七)其他方面
在日常工作中,我还存在一些其他方面的问题。比如,有时在接受管理服务对象赠送的小礼品时,没有坚决拒绝。虽然这些礼品价值不高,但这也是违反廉洁纪律的行为。反映出我对廉洁自律的要求还不够严格。
问题根源:
1.廉洁自律意识不强:在面对小礼品时,存在“小事一桩”的麻痹思想。
2.自我要求不严:没有时刻绷紧廉洁自律这根弦,容易在细节上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本文标题:违规吃喝组织生活会及批评与自我批评
链接地址:http://www.bibiwenku.com//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406544.html
版权声明
作者原创,不允许二次传播,一经发现收回会员权益,追究法律责任。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