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技术作为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擎和动力,正在重塑中国的社会结构、商业生态和职场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我们说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加速了这一美好愿景的实现。2022年末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产品问世,及随后展开的中国百模大战,引发了全球对生成式人工智能(AI)的广泛关注和应用。数字技术作为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擎和动力,正在重塑中国的社会结构、商业生态和职场文化,有效利用数字技术不仅大幅提高社会生产效率、激发企业创新、增强员工效能及促进个人职业发展,促进人们物质富裕,而且也创造、发明了更多的精神产品,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赋能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富裕。
数字技术具有赋能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内在能力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一个多层次、多内涵的丰富概念,是相对于社会发展、经济富裕要求而言的动态范畴,尽管还未形成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确切定义,但毫无争议,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愿景一定是在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中得以实现。“精神需要—精神生产—精神享受”是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践逻辑,而“需要—满足—新需要—再满足”是精神生活发展的动力。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精神生活是人类生活整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生活的灵魂所在,它以物质生活为前提,同时又超越于物质生活,具有独立性。人的精神需要是精神生活形成的直接动力,而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是精神生活形成的两种路径,精神生活比物质生活更能体现人的存在及其本质,只有观照到人的这种历史自觉,才能催生人的生产诉求和实践结果。从人类动机理论来看,精神需求的满足是驱动个体行为和自我发展的核心动力。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指出,当个体的基本生理和安全需求得到满足后,自然会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如归属感、尊重和自我实现。因此追求精神生活、满足精神需要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是实现个体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精神生产和享受的前提条件。
数字技术具有高效性、互联互通性、平等性和全周期性,抗干扰能力强,保密性好,通用性强,去中心化,可以将不同的资源有效地联结起来,形成更加高效的资源配置方式。通过充分调动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以及居民的积极性,形成新的社会连接方式,能够打破传统的户籍、区域、单位等组织边界,形成社会个体之间新的连接机制和相应的社会结构,为不同群体提供获取知识和资源的平等机会,有利于赋能精神生活的丰度和广度。
数字技术通过赋能,创造出更多的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精神产品,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使人的感官获得精神上的享受、心灵获得净化和宁静。作为一个虚拟与现实结合的去中心化的平行世界、人类由碳基文明转化为硅基文明的标志性产物,“人工智能+机器智能+人机智能”组成的数字技术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内置了社交网络,被赋予了人类所独具的对外感知、社交、情感、思维、自我意识、判断力甚至自由意志、模式识别等精神层面的东西,人工智能的行为和思维能够像人类一样灵活应对各种情境,进行情感交流和互动。
脑机连接、机器知觉、语音语言处理、智能搜索、复杂系统规划、情绪感知、知识学习以及交互算法等更高阶技术运用,将人们带入到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信念相融合的数字认知世界,使人们拥有沉浸式的体验,获得无限贴近现实的精神快感,不仅延伸了人的大脑、五官和四肢,实现了“人的延伸”,而且复制了人的意识和思维,让人成为“延伸的人”,从而给人类带来了新的精神满足和愉悦。
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重要的初心和使命
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精神生活是人类特有的,是人类的本质特征。数字技术赋能人民精神生活富裕的技术特征,与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具有很强的契合度。中国共产党作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政党,将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的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共产主义理想社会作为自身的追求,致力于领导人民实现物质生活、精神生活都富裕的共同富裕,尽最大的努力满足人民对科学的追求、对知识的渴望和对自己发展需求的精神生活满足。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本文标题:数字技术助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链接地址:http://www.bibiwenku.com//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405994.html
版权声明
作者原创,不允许二次传播,一经发现收回会员权益,追究法律责任。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