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发言材料:精髓筑牢廉洁防线汇聚发展伟力

2025-06-28 07:03:52 122
联系客服提示-笔笔文库

研学《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发言材料:精髓筑牢廉洁防线汇聚发展伟力

深入学习贯彻《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是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举措,亦是推动党政机关作风转变、提升治理效能的内在要求。本次理论中心组研讨,旨在通过对《条例》的系统学习与深刻领悟,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明晰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重大意义、核心要义与实践路径,确保各项规定落地生根、见到实效,为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保障。

一、深化理论认识,明晰《条例》制定的深远考量

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优良传统和政治本色,更是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条例》的制定与实施,是党中央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战略部署,其背后蕴含着深邃的历史逻辑、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坚定的执政自觉。

(一)赓续红色基因,传承勤俭建国的历史伟力

勤俭节约,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走向胜利的重要法宝。从延安窑洞里的“为人民服务”精神,到新中国成立初期“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号召,再到改革开放时期“勤俭办一切事业”的强调,节约理念始终贯穿于党的奋斗历程之中。毛泽东同志强调,要“使一切政府工作人员都养成廉洁奉公、不谋私利、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邓小平同志指出,要“把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建立在勤俭节约的基础上”。正是这种对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坚守,使得我们党在不同历史时期都能凝聚起磅礴伟力,克服重重困难,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条例》的颁布实施,正是对这一红色基因的赓续与弘扬,旨在从制度层面固化党的优良传统,确保勤俭节约的政治本色代代相传、永不变质。

(二)践行执政宗旨,巩固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党政机关作为执政主体,其作风状况直接关系到党的形象和群众基础。奢靡之风和铺张浪费,不仅耗费国家财力、损害公共利益,更重要的是侵蚀党的执政根基,损害党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崇高形象。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正是践行党的根本宗旨的具体体现,是向人民群众兑现庄严承诺的必然要求。通过严格规范党政机关的各项开支行为,从严控制“三公”经费,杜绝不必要的铺张浪费,能够有效压缩寻租空间,遏制不正之风,切实把有限的资金和资源更多地用于改善民生、促进发展,从而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增强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这是对新时代群众路线的深刻诠释,更是对党的长期执政地位的有力巩固。

(三)聚焦治理效能,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条例》的出台,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它不仅是对各项开支行为的规范性约束,更是在制度层面构建起一套科学、规范、高效的管理体系。通过健全预算管理、资产管理、采购管理等制度,强化内部控制和外部监督,能够有效堵塞漏洞,提升资金和资源的配置效率,实现精细化管理和精准化施策。这有助于提升党政机关的运行效率,减少不必要的行政成本,将更多资源投入到公共服务和经济社会发展中,从而提升国家治理效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物质基础和制度保障。

二、聚焦突出问题,深刻剖析浪费现象的根源症结

尽管《条例》已颁布实施并取得显著成效,但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并非一蹴而就,一些深层次问题和隐形变异现象依然存在。深入剖析这些问题的根源症结,是精准施策、实现长效治理的前提。

(一)思想根源:特权思想与侥幸心理的顽固侵蚀

一是特权思想作祟。部分党员干部未能摆正公仆与主人的关系,将手中的权力视为谋取私利的工具,认为公家资源可以随意支配,甚至将铺张浪费视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这种特权思想是浪费行为的深层心理根源,导致其在工作中超出规定、突破底线,从而滋生各种浪费现象。

二是侥幸心理驱动。一些干部认为,只要不触碰法律红线,一些“小打小闹”的浪费行为不会被发现,或者即使被发现也只会受到轻微处理。这种心理使得其在日常工作中放松警惕,心存侥幸,从而导致公款消费、超标接待、资源闲置等问题屡禁不止,甚至出现隐形变异、改头换面的情况。

三是政绩观偏差。少数干部在追求政绩时,片面强调“大手笔”、“大排场”,将节约视为“小家子气”,认为只有通过高投入、高消费才能体现工作成效和单位实力。这种扭曲的政绩观,导致其在决策部署和资源配置上偏离节约原则,甚至为了“面子”而忽视实际效益。

(二)制度漏洞:管理不严与执行不力的现实困境

一是制度体系仍待完善。尽管有《条例》的指引,但在具体执行层面,一些配套制度、实施细则不够健全,操作性不强,给浪费行为留下了可乘之机。例如,在差旅费、会议费、公务接待费等方面的具体标准和报销流程上,仍存在模糊地带,容易被钻空子。

二是监督管理不够到位。对党政机关的预算执行、资产使用、公务消费等环节的监督检查力度仍需加大。部分单位内部控制机制不健全,财务管理不够规范,对浪费行为的发现和纠正不及时。外部监督,如审计监督、社会监督等,作用发挥仍有提升空间。

三是执行层面存在偏差。一些规定在执行中被“选择性落实”,或“变通”执行,甚至明目张胆地违反规定。这其中既有对规定不熟悉、理解不透的问题,也有明知故犯、顶风违纪的问题。部分单位和个人存在“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现象,使得制度的刚性约束未能充分发挥。

(三)监督缺位:问责不严与震慑不足的现实挑战

一是问责力度不足。对浪费行为的查处和问责,在一些情况下存在失之于宽、失之于软的现象。对违规行为的处理不够及时,惩戒力度不够,未能形成足够的震慑效应,使得一些干部对《条例》的严肃性认识不足。

二是追责范围不广。在一些浪费问题中,责任往往难以精准落实到具体责任人,或者只追究直接责任人的责任,未能深挖管理责任、领导责任。这种追责上的“网开一面”,使得一些负有领导责任的干部未能感受到应有的压力,未能真正重视厉行节约工作。

阅读全文
(想阅读完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陆!)
如果喜欢本篇内容,请赞赏鼓励哦!
尚未有人赏赞,赶紧来一个吧
查看更多>>
请选择打赏类型
¥0.01
¥1
¥365
¥188
¥99.99
¥66.6
¥52
¥6.66
¥6
赏赞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研学《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发言材料:精髓筑牢廉洁防线汇聚发展伟力

链接地址:http://www.bibiwenku.com//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405558.html

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二维码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