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召开高等教育强市建设暨全市高校高质量发展推进会,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论述和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要求,部署推进高等教育强市建设,以高校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市域实践注入强劲动能。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高等教育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亲自擘画中国高等教育蓝图,强调“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办好高等教育,事关国家发展、事关民族未来”。这些年来,我们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持续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全市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呈现良好势头。
X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开放同频共振,与城市发展携手共进。40多年来,伴随着X实现从资源小市到经济大市、从总体小康到高水平全面小康的精彩蝶变,X高等教育也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跨越式发展。回望来时路,X高校的每一步成长、每一点成绩都十分来之不易,靠的是习近平总书记掌舵领航,靠的是中央和省委坚强领导,离不开一代代“X帮”心系桑梓的大爱奉献,离不开全市高校教职工默默无闻的辛勤耕耘,也离不开全市干部群众一致同功的不懈奋斗。在这里,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全市高校教职工,向所有关心支持X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致以崇高的敬意!
当前,X发展进入了又一个爬坡过坎的关键期,面对新的“成长的烦恼”,我们对高水平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对高质量高等教育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我们要牢固树立“高教兴则城市兴,高教强则城市强”的理念,锚定更高标准、更高目标,立赶超之志、鼓争先之劲、谋务实之策,加快推动高等教育攀高跃升,全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争一流、创样板、谱新篇”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一、强高教重在强高校,必须树恒心立恒业打造一流高等学府
建设高等教育强市,必须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推动全市高等教育实现从大到强的新跃升。总体上要把握三个导向:一要精准定位、明确方向,立足服务“国之大者”、赋能城市发展,走出一条符合高等教育规律、契合高校自身实际的发展道路。二要系统谋划、内涵发展,坚持全域一体谋划、普职协同提升,优化学科结构、提升硕博比例、提高办学水平,推动高校从外延扩张向内涵发展转变。三要精准支持、靶向突破,突出问题导向、紧盯短板弱项,“一校一策”定方向、定政策、定资源、定服务,破解高校发展的瓶颈制约、堵点难点。重点抓好四个方面。
一要打造高质量党建阵地。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始终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要加强党对高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推动高校党建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深入推进党纪学习教育,切实抓好清廉高校建设,不折不扣把党的全面领导贯穿管党治党、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要压实思政工作主体责任,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扎实做好互联网时代的学校思政工作,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推动党的创新理论、红色文化、爱国精神有机融入思政教材和课堂,打造一批具有新时代新气象的“思政金课”。要全面加强师生政治引领,持续锻强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让更多高校教师成为“经师”和“人师”统一的“大先生”,引导大学生筑牢理想信念之基,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二要建设高水平学科集群。实施高校学科专业“161”工程,把经典学科和新兴学科统筹起来,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学科群,更好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要以专业化扩大影响力,持续提升力学、水产学科建设水平,建强数学、物理、化学、医学、生物学等基础学科以及人文社科学科,推进“让学术更学术、让专业更专业”的研究生分类培养,形成“点上有高峰、面上有高原”的学科体系。要以复合化催生创造力,着力打破学科壁垒,促进理、工、文、商、农、医渗透融合,重点发展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大数据与智能制造等交叉学科,支持顶尖人才领衔组建交叉学院、前沿交叉学科研究中心,不断催生新学科前沿、新科技领域、新创新形态。要以特色化增强竞争力,加强特色学科团队和科研平台建设,积极推进“双证计划”,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协同培养,构建契合市场需求的特色学科专业群。
三要壮大高层次人才队伍。围绕一体建强“三支队伍”部署要求,深挖高校人才“蓄水池”,做好人才“引育用留”大文章。要以政策引才,全市高校要与人才工作部门联手,聚焦产业发展所需、科研攻关所向,梳理人才引进目录,推动甬江人才工程迭代升级,确保政策导向鲜明、指向精准。要更多站在人才的立场看问题、出对策、优服务,办好子女就学、住房保障等关键小事,把大学校园建设成为各类人才的向往之地、心安之处。要以平台聚才,全力争取布局大科学装置,积极创建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重大科创平台,集聚培育更多科技领军人才和杰出青年人才。要完善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机制,探索共建一批工程师学院、工程师产业实践基地,着力培育更多卓越工程师和大国工匠。要以事业成才,健全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赋予领军人才在团队建设中更大的人才使用管理自主权、技术路线决定权,让他们真正放开手脚干事业,形成人才与高校、与城市共同成长的良好氛围。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本文标题:在高等教育强市建设暨全市高校高质量发展推进会上的讲话
链接地址:http://www.bibiwenku.com//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401085.html
版权声明
作者原创,不允许二次传播,一经发现收回会员权益,追究法律责任。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