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篇)人民网2024大学校长论坛发言材料汇编

2025-02-10 08:03:52 121
联系客服提示-笔笔文库

1.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秘书长李楠:既要有“全能选手” 也要有“单项冠军”…1

2.北京邮电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徐坤:智能技术赋能高等教育变革…2

3.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书记黄宝印:做足做强做活“外”字大文章…3

4.成都理工大学校长许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4

5.西安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别朝红: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5

6.青海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史元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6

1.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郑水泉:以改革创新深化高校改革…7

8.北京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杨帆:推进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8

9.北京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于成文:打造高校特色育人新模式…9

10.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刘辉:推动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10

11.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副书记贾德忠:构建五育并举育人体系…11

12.中国政法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时建中: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法治保障…12

13.华北电力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房方:快速融入人工智能新赛道…13

14.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校长刘挺:把握教育数字化转型变局和新机…14

15.东南大学党委副书记邢纪红: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15

16.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王泉:突出系统集成加快数字化转型…16

 

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 加快建设教育强国

人民网2024大学校长论坛发言摘编(人民日报,2025年1月24日)

既要有“全能选手”  也要有“单项冠军”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秘书长 李楠

高等教育系统正在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全国教育大会、全国科技大会精神,努力构建自强卓越的高等教育体系。高等教育不仅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龙头,而且是建设科技强国的筋骨。

分类推进高校改革发展,是夯实高等教育龙头地位的战略支点。分类推进的关键不在分类,而在推进。我国高校的类型层次结构差异很大,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校的需求也各不相同,不可能用一种模式办学。要避免“千校一面”、同质化发展,既要有“全能选手”,也要有“单项冠军”。要明确各类高校发展定位,建立分类管理、分类评价机制,引导不同类型高校在不同领域、不同赛道塑造并发挥优势,追求卓越、办出特色。

学科专业建设是一所大学发展的根基,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科技发展最新讲话系列,国家需求与时俱进,学科专业不能一成不变。学科是过去的领域,领域是未来的学科,专业是过去的岗位,岗位是未来的专业。要构建符合各自校情、特色与优势的学科专业体系,建立健全学科专业供给侧与需求侧协同发展的动态调整机制,不断强化学科专业高点,培育学科专业重点,扶持学科专业增长点。

 

智能技术赋能高等教育变革

北京邮电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  徐坤

历史上每一次科技重大发展与创新,都会深刻影响甚至改变教育。当下,要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赢得主动,关键要有人才支撑,这就要求教育必须主动向新转变,在促进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发展、双向赋能中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

北京邮电大学作为一所以信息科技为特色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十分重视智能技术赋能高等教育发展。学校积极汇聚教育、产业、社会等各方力量,开展了以打破教与学、学与用边界为重点的未来学习中心平台建设,构建了纵向学段贯通、横向专业打通、内外资源融通的智慧教育应用矩阵,形成了与传统教与学模式互补互促的教育数字化生态。这些向新转变的改革举措,不仅为智能技术赋能知识传授与学习提供了实践新选择,也为智能技术促进教育质量与公平给出了新方案。当前,智能技术正在为教育向新转变按下“快进键”。推动智慧教育高质量发展,必须树牢系统观念,既要坚持以人为本,在真好用真管用的应用开发上下功夫,又要坚持学用结合,在真场景真实践的数字环境上谋创新,还要坚持资源互通,在真联合真共赢的协同发展上聚力量。北京邮电大学愿与各方深入交流合作,加快推动智能技术赋能高等教育变革,努力为强国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做足做强做活“外”字大文章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书记 黄宝印

教育强国建设的蓝图已经绘就,我们必须以高度的使命感、责任感、紧迫

感深化学校内部综合改革。

高水平教育开放是教育现代化的鲜明特征。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坚持以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为目标,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做足做强做活“外”字大文章。

近年来,学校先后设立涉外法治、区域国别、国家安全等学科专业,服务国家对外开放战略。学校成立国际组织人才基地实验班、涉外型卓越经贸法律人才实验班等,着力造就“外语+专业”“法律+经济”“金融+信息”等复合型人才。学校注重与世界一流教育资源开展实质性、高水平合作,与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70余所知名大学和机构建立紧密合作关系。

高校治理现代化是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前提和保障。“双一流”建设高校要积极探索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和优势学科建设之路,着力打造更多学科高峰和人才高地,努力成为世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参与者、推动者和引领者,不断打造中国大学的良好品牌。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成都理工大学校长许强

推动我国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必须有

更多高水平科研成果和高层次人才作支撑。

科技创新要“向极宏观拓展、向极微观深入、向极端条件迈进、向极综合

交叉发力”。

高校原有学科体系要紧跟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步伐,打破传统壁垒,增

强交叉融合,改变原有科研范式,产出更多原创性、颠覆性成果。

科技创新要以富有创新能力的青年人才为主体。高校是重要的科研创新策

源地,要注重培养具有创新意识、思维和能力的青年人才。

科技创新活动中,创新意识是前提,创新思维是关键,创新能力是保障。只有三者兼顾,才能敏锐捕捉前沿动态,准确把握发展趋势,持续推动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要培养拔尖人才,不断提升科技支撑力。面向当前和未来需要,高校需要培养具有领先思考能力、学科交叉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也急需从事基础理论创新、技术创新和关键产品研发的拔尖人才。

为此,要创新教学模式,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让学生在创新创业中增强创造能力,在实习实训中提升实践能力。

 

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西安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别朝红

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重要结合点的作用,以产学研深度融合作为突破口,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

近年来,西安交通大学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传承弘扬西迁精神,坚持从国际视野看交大、国家战略看交大、跳出交大看交大,协同地方政府,充分发挥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作用,坚持“校地企一体联动、产学研深度融合”,着力解决好“企业主导什么、怎么主导,校企融合什么、在哪融合、怎么深度融合”,回答好科技成果“评什么、谁来评、怎么评、怎么用”等问题,努力把高校人才优势、创新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国家竞争优势。

西安交通大学实施“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创新工程,以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为突破口,深入实施“6352”工程,推动“一中心、一孵化、两围绕、一共享”的“1121”产学研深度融合新模式,汇聚全球创新资源,聚焦国家发展战略,对接地方产业需求,引入各类金融资本,培育良好创新生态,培养卓越创新人才,努力打造创新引擎,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探索中不断激发“双一流”建设新动能。

 

阅读全文
(想阅读完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陆!)
如果喜欢本篇内容,请赞赏鼓励哦!
尚未有人赏赞,赶紧来一个吧
查看更多>>
请选择打赏类型
¥0.01
¥1
¥365
¥188
¥99.99
¥66.6
¥52
¥6.66
¥6
赏赞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16篇)人民网2024大学校长论坛发言材料汇编

链接地址:http://www.bibiwenku.com//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385855.html

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二维码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