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起义》:一首建军伟业的赞美诗
1927年8月1日,在以周恩来为书记的中共中央前敌委员会领导下,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率领党所掌握和影响的军队两万多人,在南昌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南昌起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端,宣告了中国共产党把革命进行到底的坚定立场。1981年上映的故事片《南昌起义》,正是用影视艺术的手段,向广大观众再现了南昌起义的全过程。
从舞台到银幕的二度创作
作为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60周年的献礼片,彩色宽银幕故事片《南昌起义》从1981年7月1日开始在全国各地上映。但是谈到这部电影《南昌起义》,我们却要从话剧《八一风暴》说起。
《八一风暴》是江西省话剧团创作演出的一出经典剧目。1958年8月1日,《八一风暴》正式公演,反响相当热烈。1959年1月15日晚,贺龙元帅在南昌观看话剧演出后,曾提出修改意见:“在戏里不要突出任何个人的作用,应该突出歌颂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江西省话剧团复排《八一风暴》,又先后对剧本作了两次重大修改。在多方面的推动下,以话剧《八一风暴》为蓝本改编创作电影《南昌起义》提上了议事日程。当时,年逾花甲的编剧李洪辛接受电影剧本创作任务后,阅读了数百万字的文献资料和历史人物的传记和回忆录等,并坚持深入到南昌、武汉、庐山、九江等地调研考察,访问纪念馆、党史专家和南昌起义的亲历者,还采访了贺龙元帅的警卫员黄霖、身边工作人员白桦等。在新版话剧《八一风暴》的基础上,完成了电影《南昌起义》的剧本初稿。然而,从电影剧本初稿到最终的定型剧本,还有一个完善升级的过程。时间紧、任务重,导演汤晓丹等十几位主创人员又对剧本初稿进行进一步的修改和精简。1980年5月,剧本审核通过,筹备多年的电影《南昌起义》终于进入到实际拍摄阶段。
这部革命历史题材影片,描绘了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各个阶级、阶层人物矛盾斗争,概括了整个时代的社会历史风貌,以真实的人物、宏伟的气势、富有历史特征的情节,首次在银幕上全景式再现了以周恩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英勇果敢打响第一枪的伟大壮举,为我国影坛如何真实准确艺术地反映和表现重大革命历史事件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影片从真实的历史事件中提炼创作素材,正确地、艺术地反映南昌起义这一震惊中外的历史事件,使其具有鲜明的纪实性和文献性。1981年,电影获得了文化部优秀影片奖,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一座丰碑。
有血有肉的形象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