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芜职业技术学院:深刻把握八对关系发展“新质”职业教育
新质生产力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这一概念的提出,对新型劳动者的产业匹配提出了新命题,进而为当前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新思维。培养新型劳动者,事关产业未来的“新质”含量,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行稳致远,是教育领域的“国之大者”。为充分贯彻落实党中央在职业教育服务实体经济方面提出的要求,莱芜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莱职”)锚定“双高”争创总目标,通过全面把握并处理好教育管理和专业建设中的“八对关系”,逐步形成“质量立院、特色兴院、品牌强院”的新特色新优势,为发展“新质”职业教育积累有益经验。
发展模式:把握“大而全”与“小而精”的关系。职业教育的办学过程,实质上是发展模式持续性演化与辩证性确认的过程,对于人才资源、教育资源、管理力量的引进分配和专业建设、科研导向方面,职业院校常常面临“大而全”与“小而精”的选择困境。这要求既要坚持好、运用好系统观念,加强院校治理体系建设,推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升整体实力,又要抓住工作重点,持续加强规范化、精细化管理,优化资源配置,通过“点”上聚焦、“线”性联动,在特定领域或方向形成特色和优势。莱职一方面坚持“大而全”,不断加强顶层设计,制定了学校“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等,构建了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体系,实行了学科与专业设置的优化组合,落实了人才引育的评价体系与环境建设;另一方面坚持“小而精”,通过开展“精细化管理水平提升”专项活动,抓住关键点、找准切入点,精准施策、对症下药,积极打造“流程+制度+平台”管理新模式,精准对接学生特长与兴趣点,实行小班化与特色化教学,积极掌握企业人才需求的变化,实行“一企一策”式培养计划,从细微处体现特色和亮点。
专业建设:管控“均衡”与“突破”的关系。均衡教育与特色教育,是职业教育的一体两面,不可对立、分裂看待。均衡,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突破,侧重于在关键节点实现跨越式发展和特色性建设。
莱职办学定位锁定“工科为主、多科并举”,既要在教育资源配置、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实现平衡与协调,又不能搞“平均主义”和同步等速发展,而是通过重点突破占领先机。这要求学校具备系统思维、发展思维和战略思维,一方面,适应现代职业教育承担“通才”培育的起点要求,满足人格教育与技能培养的双向要求;另一方面,依据自身优势和发展判断,通过重点领域“单点爆破”,进一步激发创新活力。莱职持续优化专业设置,聚焦地域特色产业和主链布局,提高专业与区域产业匹配度,创建一批国家、省市级骨干专业、特色专业、品牌专业,重点建设“一古一新一制药”省级高水平专业群,夯实了专业基础,提高了科研水平。
治理思维:区分“管理”与“服务”的关系。在院校的日常运行中,越来越提倡治理理念由“管理”向“服务”转化。不可否认,“管理”与“服务”始终是两个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重要方面,不可偏废。
职业院校管理,除了“严”,还要讲求“效”,确保通过管理优化,既能实现科研、教学、行政事务的高效、顺畅与和谐运转,又能确保管出效果,让各方面出成绩、合指标、经得起审核检验,让广大师生有获得感、幸福感。然而,管理并非简单的控制和约束,而是以服务为宗旨,为师生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服务的关键在于换位思考,将师生利益放在首位,急其所急,解其所忧。管理与服务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有效的管理能够为师生提供更好的服务,而优质的服务又能促进管理的完善和提升。目前,莱职已建成“一站式”大学生事务服务中心,打造线上“莱就办一网通校园12345”和线下大学生事务接待大厅两大服务载体,实现“线上快速回应”和“线下即刻办理”无缝衔接,进一步转变了管理理念、创新了服务模式。教育改革:平衡“规范”与“创新”的关系。教书育人,是学校工作的首要任务,也是“常为新”的改革集中领域。做好教育和教学改革,尤其要对“规范”与“创新”关系形成科学认知。“规范”是允许“创新”的规范,要以制度变革激发创新潜能;“创新”是继承“规范”的创新,只有在规范基础上进行创新,才能确保创新方向。
规范是学校稳定发展的基石。严谨细致、精益求精的规范化管理有助于维护学校的正常秩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师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工作环境。规范化要求在方法论上体现为依法治校、依规治校,同时体现为治理体系的标准化、精细化。近年来,莱职持续推动制度建设常态化,确保制度常改常新、与时俱进。整合专业团队优势资源,构建以思政课教师、公共基础课教师、专业教师、企业导师组成的专业协作融合的结构化教学团队,成为教书育人进一步规范化的重大举措。与此同时,学校发展仅仅依靠规范远远不够。实现学校品牌提升和管理提效,必须创新治理思维和发展模式;加快推进科研型学校建设,需要集聚更多行业领军人物、创新团队和科技人才,激活创新精神极其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