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伦:为我国放射性同位素事业奠基

2024-05-31 07:03:52 669
联系客服提示-笔笔文库

肖伦:为我国放射性同位素事业奠基

肖伦(1911.12.152000.11.15),原名萧伦,四川郫县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核化学家和放射化学家。193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学系;1948年获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硕士学位;1951年发现三个新的放射性同位素,同年获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博士学位;1955年回国,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进行放射化学和放射同位素的研究;1956年在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历任研究室主任、同位素部主任等职;19561957年任北京大学教授;19581983年在中国科学院与核工业部领导原子能研究工作;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7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化学奖,同年当选美国纽约科学院院士。

肖伦是我国放射性同位素事业的奠基人、开拓者。在近半个世纪的科研生涯中,他始终活跃在科学前沿,坚守在放射性同位素与核科学应用前线,不仅指导和参与了中国首次原子弹试验、首次氢弹试验、首艘核潜艇下水等重大国防战略科研攻关任务,更在改革开放后,领导开展了工业用放射源与体内、体外用放射性同位素药物的研究和生产,为中国核科学的进步与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矢志不渝,冲破重重阻碍圆归国梦肖伦,自幼便沐浴在父亲萧举皋——前清举人的书卷气息和母亲知书识礼的熏陶之下。然而,肖伦的人生轨迹并非一帆风顺。12岁那年,他从私塾考入成都大成中学,毕业时本想报考大学文科,但命运的转折点悄然降临——在关键的考试日,他因迟到几分钟而被担任监考的校长拒绝入场。面对这样的打击,肖伦并未气馁,第二年他选择了理科作为方向,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成都大学理科预科,并于1933年考入清华大学化学系。

在抗日战争胜利前夕,美国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投下原子弹,事件震惊了全世界,也深深触动了肖伦的心灵。他深感中国必须要有自己的原子弹,才能在国际舞台上挺直腰板,不再受他国欺辱。因此,肖伦下定决心,要为中国核工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他准备前往美国深造,学习原子能科学技术。1947年,肖伦抵达美国伊利诺伊大学,专攻放射化学。他以惊人的毅力和才华,仅一年时间就获得了硕士学位。1951年,他在实验室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通过22兆电子伏γ射线轰击富集的稳定性核素,成功发现了钨-185m、钽-183、钽-185三个新同位素。这一发现不仅为核化学领域带来了重大突破,也彰显了肖伦卓越的科研能力。然而,正当已获得化学博士学位的肖伦准备回国之际,美国麦卡锡主义泛滥,他为了避免政治迫害,不得不暂时转入伊利诺伊大学物理系继续从事核科学研究。尽管面临困境,肖伦并未气馁,他继续潜心研究,等待归国的时机。其间,肖伦利用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加速器,以γ射线轰击水银,成功将原子核的质子打出,使其转变为金原子。这一实验使他成为我国第一个实现点石成金炼金师。因科研成绩优异、成果突出,肖伦荣获美国荣誉化学会会员称号及金钥匙,并被选为美国科学研究会会员,他的名字被载入《美国科学家》名人词典。

正当肖伦风华正茂、事业有成之时,新中国成立的喜讯传到了大洋彼岸。在美期间,他时刻惦念报效祖国。1955年10月,他毅然决然地舍弃了在美国的优越工作和生活条件,冲破美国政府的重重阻挠,与钱学森等杰出的科学家一同搭乘克利夫兰总统号客轮,经香港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回国时,肖伦精心带了一套当时联合国出版的原子能和平利用的书籍,摞起来有一米多高。他当时很紧张,担心在出境时被刁难,但是海关人员只是翻了翻,看到和平利用字眼时,就顺利放行了。在归国的航笔宝上,他以寄语同舟须努力,功成建设着班衣的诗句表达了多年以来的赤子之心和报国之志。回国后,肖伦毫不掩饰地表达了对新中国的热爱和对中国共产党的向往。他坚定地提出了入党的愿望,并在入党的支部大会上宣读了自己的志愿书。他的爱国信仰和坚定的入党信念深深打动了在场的全体党员。肖伦的归来,不仅为新中国的核工业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更以他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爱国精神和科学家的责任与担当。勇担重任,铸就两弹一艇不朽荣光

回国后,核物理学家王淦昌找到肖伦,并向他说明了国内原子能事业发展的难处,希望他能到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任职。肖伦怀揣科学报国的坚定信念,毫不犹豫地接受了这一重任。他迅速融入研究所,担任第五研究室副主任,并着手组建和领导同位素制备组。为了使同位素制备工艺赶上世界先进水平,1957年肖伦率7人小组远赴苏联参观考察同位素制备技术。考察回国后,他立即组织指导我国堆照同位素的制备工作。然而,在1958年初与苏联专家的座谈会上,苏联专家质疑我国科研人员制备同位素的能力,反对我国进行热实验。肖伦沉稳应对,据理力争,最终成功打破了苏联专家的偏见,支持了国内实验人员继续进行热实验。1958年8月,在肖伦指导下,我国建成了第一座重水反应堆,并成功试制出33种堆照同位素。这一成就结束了我国不能生产人工放射性同位素的历史,标志着我国放射性同位素技术的发展迈入了新阶段。《人民日报》头版对此以《我国原子能科学的不少方面赶上世界水平原子堆生产33种放射性同位素》为标题作了报道。这些成就的背后,是肖伦等科研人员孜孜不倦、日夜奋战的辛勤付出。中国工程院院士王乃彦回忆道:为了完成目标,我们曾在这里几天几夜不睡觉。正是这种精神,铸就了我国同位素制备事业的辉煌未来。1959年,原子能研究所的大院里,一座生产同位素的工棚拔地而起,这在全球范围内堪称独树一帜。肖伦作为领导者,为这座工棚精心制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从清洁细节到安全规范,每一项都确保落实到位。他以身作则,亲自参与日常清洁工作,如每天工作结束后亲自用墩布擦洗干净橡皮地面。在严格管理下,这座工棚在十多年的生产中未发生一起安全剂量事故,其卓越表现吸引了国内外上千人的参观,成为同位素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的象征性建筑。1962年,肖伦再次肩负重任,承担代号502503的两项绝密任务。

其中,502任务聚焦于氢弹所需氚的制备和氚生产工艺的研究。面对时间紧迫、条件艰苦、资料匮乏等困难,肖伦带领大家不畏艰难,大胆摸索,开展了氚的制备、提取、浓缩和关键设备的研制工作。当氚的制备和生产工艺研制成功后,中国核工业总公司404厂迅速运用该工艺流程进行了大量生产,为我国氢弹燃料和热核燃料的生产奠定了坚实基础,为国防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在503任务中,肖伦面对的是测定原子弹临界质量所需的特种放射源研制工作。面对特种放射源的高毒性、国家严格的放射性水平要求及紧迫的时间限制,肖伦展现出卓越的管理与协调能力。他采取组长负责制,每半月进行书面工作汇报,并召集全组进行学术讨论以形成最终决策。他还建立了每天一总结,大组三天一汇报的工作机制,并强调提高警惕,以防万一的安全方针,确保实验过程零事故。肖伦对工作的精细把控令人赞叹。他不仅对工作流程中的辐射分解、模拟中子源能谱等细节做了周详安排,连原始记录本都细致到每页数据需加盖号码,以防范数据误差。他这种将国家任务放在首位、尽职尽责、敢于创新、严谨求实的精神,深深感染了整个科研团队,确保了503任务的圆满完成。

阅读全文
(想阅读完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陆!)
如果喜欢本篇内容,请赞赏鼓励哦!
尚未有人赏赞,赶紧来一个吧
查看更多>>
请选择打赏类型
¥0.01
¥1
¥365
¥188
¥99.99
¥66.6
¥52
¥6.66
¥6
赏赞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肖伦:为我国放射性同位素事业奠基

链接地址:http://www.bibiwenku.com//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343292.html

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二维码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