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适应劳动力市场需求变化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根本目标。随着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我国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无论是总量还是结构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从理论上来说,就业是一种引致需求或派生需求,也即劳动力的需求情况取决于宏观经济的发展和微观主体的经营状况。在宏观经济方面,高于潜在水平的经济增长率能够有效降低失业率。我国就业状况之所以保持长期稳定,主要在于我国经济长期稳定的发展。在微观主体方面,我国各类经营主体为劳动者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就业结构持续优化。党的十八大以来,受益于商事制度改革和营商环境改善,以及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活动的开展,我国经营主体数量呈现出爆发式增长态势。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统计,截至2023年底,我国登记在册的经营主体达1.84亿户,同比增长8.9%。其中,企业5826.8万户,个体工商户1.24亿户,农民专业合作社223万户。占比最高的是民营企业,数量超过5300万户,占企业总量的92%以上,提供了80%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个体工商户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支撑了近3亿人就业。不过,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国经济下行的压力依然很大,有些经营主体发展遇到一系列问题,这对进一步扩大劳动力市场需求带来了很大冲击。同时,需求结构的变化,使结构性就业难成为当前及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劳动力市场上的主要矛盾。一方面,我国经济增速存在一定的波动,经济增长拉动就业扩大的能力仍有待恢复。另一方面,经营主体的经营状况既有外部环境变化所造成的冲击,也有行业自身发展的规律影响。
同时,随着新质生产力的快速发展,技术进步在成为经济发展第一动力的同时,还引发了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变革,重塑就业需求的新格局。当前,发展新质生产力成为我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弯道超车”的根本动力。技术进步对就业既有“创造效应”,也有“破坏效应”。一般来说,技术进步在短期内会造成失业现象,但从长期来看,就业的“创造效应”会大于“破坏效应”。因此,对于技术进步的短期就业需求冲击,需要引起高度关注。值得注意的是,快速发展的人工智能技术对劳动力的替代,已呈现出由低端劳动力向中高端劳动力延伸的趋势。不仅如此,技术进步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劳动力市场“就业极化”现象,即出现高低技术群体需求扩大而中等技术群体需求缩小的趋势。由此可见,正是由于劳动力供给侧不能与需求侧的变革相适应,才使得结构性就业难成为我国劳动力市场中的主要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