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年成效与展望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是推动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大国家发展战略。十年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在多个方面取得重大成效,同时也面临着多重挑战。如何应对好新形势和新挑战,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面临的新的使命任务。
十年成效
“一盘棋”的区域功能格局更加清晰。围绕建设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总目标,牢牢牵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三省市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区域分工格局日渐清晰。北京市立足“四个中心”战略定位,积极推进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天津、河北两省市分别围绕“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和“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功能定位,主动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区域整体功能格局不断优化。
“一体化”的区域空间结构更趋完善。京津冀区域空间结构和首都发展格局更加完善。京津“双城”联动引擎作用日益加强;京津、京保石、京唐秦三个产业发展带和城镇聚集轴沿线人口产业集聚作用提升;中部核心功能区、东部滨海发展区、南部功能拓展区和西北部生态涵养区优势互补、差异化发展格局初步形成。首都核心功能区综合服务能力和环境品质显著提升,雄安新区进入大规模建设和承接非首都功能并重阶段,北京城市副中心转向提升城市功能品质的新阶段,“一核两翼”发展新格局正加速形成。
四大重点领域协同发展更富成效。交通、生态、产业和公共服务四个领域“协同红利”持续释放,百姓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交通方面,“轨道上的京津冀”建设稳步推进,京津雄实现半小时可达,地级以上城市实现高铁全覆盖,京津冀内部联系更加广泛而紧密。生态方面,区域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较十年前下降约60%,区域生态环境品质逐年提升。产业方面,北京科技成果向津冀两地“就近转化”比重不断提升,中关村企业累计在天津、河北设立分支机构数量已突破1万家。公共服务方面,越来越多的京津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向周边地区持续延伸,教育、医疗、养老等协同发展成果正转化为老百姓实实在在的幸福感。
新形势与新挑战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期,内外部发展环境变化对京津冀协同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带来了多重挑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