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马路市场”到“世界超市”的跃变——浙江省义乌市的对外开放之路
来义乌之前,记者同很多人一样,对它的了解,是从“小商品”开始的。历史悠久的“鸡毛换糖”风俗,“马路市场”“兴商建县”的往事,“只有想不到,没有买不到”的“购物天堂”传奇,创业创新、商海逐浪的“淘金”轶事,让这座小城早已声名远播。
走在五月的义乌,空气里弥漫的,不仅有婉约温润的江南味道,还有一种独特的灵动与活力。“小商品”往往将人的想象力局限在哄闹、逼仄的批发市场,但这座以小商品著称的县城却充满了秩序感、国际范儿。发生在这里的故事看上去实在有些“不合常理”:这里不是交通要冲,线路里程最长的中欧班列却从这里始发;面积仅1100余平方公里的县级市,却是国家级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验区、享誉全球的“世界超市”;三面环山的浙江内陆小城,既不靠海也不沿边,却与全球2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硬是闯出了一条开放之路……
义乌拥有世界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是“中国制造”走向全球的重要门户。到今天的义乌看一看就会知道,这里不只有小商品。从奔驰的列车到繁忙的场站,从矗立的商贸城到全新的平台,它正和着新时代的节拍,时刻注视着外面的世界,朝着更大的市场不断“拓疆”。
要开放,就要闯出一条“新通道”
上午9点的铁路义乌西站,集装箱已经排成了长龙,巨大的龙门吊正有条不紊地将集装箱吊装至整装待发的货运班列上。随着汽笛长鸣,满载货品的“义新欧”中欧班列从这里启程,将在古老的亚欧大陆上,经过20天左右的驰骋,最终抵达西班牙马德里。
看到这番情景,很难想象,眼前繁忙的义乌西站,曾经只是浙赣线上一个不起眼的货运小站。随着商品交易市场越做越大,“通道不畅”的问题现实地摆在了义乌面前。
“‘义新欧’开通以前,义乌商品出口,一般先陆路转关,到上海、宁波等港口后再走海运。这不仅绕路,各国间的通关手续也很繁琐。”“义新欧”中欧班列运营方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用一趟火车把货从义乌送到欧洲,在当时,这是市场的呼声,但也是一个极其大胆、现实难度极大的事情。”毕竟,义乌距离马德里13000多公里,火车出境后,要途经多个国家,面临通关、换轨和气候变化等一系列问题。而10多年前的义乌,连铁路海关监管场站都没有,缺乏开通国际联运班列的最基础条件。如何实现这个“天方夜谭”?如何以扩大开放推动改革深化?时代的浪潮,考验着这座迫切渴望进一步开放的小县城。
踌躇之中,义乌迎来了重大机遇。
201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出访中亚。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他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这使义乌看到了建成国际铁路通道的珍贵契机。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义乌集聚起各方企业、商会等资源力量,“义新欧”渐渐从蓝图变为实际行动。
2014年9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时任西班牙首相拉霍伊时指出:“‘义新欧’铁路计划从浙江义乌出发,抵达终点马德里,中方欢迎西方积极参与建设和运营,共同提升两国经贸合作水平。”
同年11月18日,首列烙着“义新欧”标识的火车班列从义乌出发,途经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德国、法国,直奔马德里。就这样,一趟“义新欧”,闯出了一条对外开放的新通道。
云帆高张,昼夜星驰。今年已经是“义新欧”运行的第10个年头。在“义新欧”中欧班列始发港,展示着一幅大大的运行示意图。图上,以义乌为起点,犹如地瓜的藤蔓一般,向四面八方延伸出19条线路。这是10年间“义新欧”中欧班列“开疆拓土”的成果。从一条线到一张网,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