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发言

2022-09-03 14:33:57 121
联系客服提示-笔笔文库

让城市更文明让人民更幸福

湖北省政协副主席、十堰市委书记张维国

十堰地处湖北西北部,因武当山、丹江水、东风车而闻名于世。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始终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矢志不渝创建文明城市,从群众关注点找准工作切入点,系统谋划,整体推进,在服务大局推动发展中持续深化文明创建,有力助推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有力推进城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不断提升,切实把城市的文明指数转化为人民的幸福指数。文明城市创建成为十堰的响亮名片,也为十堰发展注入了不竭动力。

一、物质精神并重,决胜全面小康。文明创建的过程,是统筹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实现城市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同步提升的过程。我们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注重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着力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对党忠诚、信念坚定、坚韧坚守、实干实为成为十堰全体干部群众的显著精神标识,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凝聚了强大精神力量。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文明创建赋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攻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新旧动能加快转换。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聚焦“一个部门审批、一张网通办、一支队伍执法”,全面提升服务效能,优化营商环境。“十三五”以来,全市GDP年均增长8.5%,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9%,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十堰高质量发展进入快车道,老工业基地焕发新活力,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更加幸福。

二、牢记为民初心,共建共治共享。人民对文明的向往,是我们最大的动力。我们秉持“为民惠民靠民”理念,构建“党政齐抓、市区联动、条块结合”体系,创新“全域覆盖、全民参与、全程管理”机制,着眼环境、素质、治理、制度“四个提升”,从街巷、行业、点滴抓起,在“足印社区(村)、户户走到”中体察民情、纾解民忧,在推行“街乡吹哨、部门报到”“社区吹哨、干部报到”中带动人人参与、共建共治,在建设“志愿之城”中增加城市温度、升华人文关怀。近3年共投资6亿元,改造农贸市场12座、背街小巷386条、老旧小区796个,惠及群众90多万人。为留守老人、留守儿童建设1243个“日间照料中心”,全覆盖建成“社区15分钟生活圈”等,让群众倍感温暖。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长期积累的创建经验做法迅速转化为抗疫实际举措,创建工作机制有效转化为疫情防控机制,在短时间内实现了全民动员、全面部署、全市联动,为护佑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发挥了重要作用,十堰成为湖北保卫战中感染率最低、治愈率最高的市州。

三、创造美好环境,提升城市品质。涵养城市文明,才有文明城市。我们把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贯穿创建全过程各环节,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建管并重提品质、优环境,让城市成为人民追求更加美好生活的有力依托、心灵寄托。集中开展“突出问题整治十大行动”,全面推进城市网格化、数字化治理,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持续提升。坚决扛起“确保一库清水永续北送”的政治责任,铁腕治污,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首都当好忠诚“守井人”,我市成为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和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地说,“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沿线40多万人移民搬迁,为这个工程作出了无私奉献。”

四、城乡一体推进,厚植文明根基。文明创建的过程,是成风化人、凝心聚力的过程。我们大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探索内陆山区、集中连片贫困地区文明实践的新路子,涌现出了全国道德模范刘学举、全国最美孝心好少年徐航等一大批先进典型、平民英雄。坚持“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还要富万代”,出台《十堰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向“十大不文明行为”宣战,“礼让斑马线”“使用公筷公勺”“排队一米线”成为十堰市民的行为自觉。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推进垃圾分类、厕所革命,群众文明健康素养明显提升。持续深化“十星级文明农户”“人情新风”“家规家训进万家”活动,丰富精神文化供给,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助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目前,我市所有贫困县全部摘帽,历史性整体告别贫困,更高质量迈向乡村振兴新征程。

每一次抵达都意味着新的出发。十堰这座生态之城、大爱之城,因文明创建而更有活力、更有魅力、更有实力,也因文明创建让广大群众更有获得感、幸福感、责任感。站在新的起点,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倍加珍惜荣誉、感恩奋进,在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向往中不断拓展文明创建新的增长点,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更大贡献。

红色家风滋养幸福生活

塘沽海关办公室副主任党群

我是来自天津滨海新区塘沽海关的党群,党员的“党”,群众的“群”。习近平总书记教导我们要继承和弘扬革命前辈的红色家风。我出生在红色家庭,爷爷是一名经历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血与火洗礼的老兵,他给我取这个名字,就是对党和人民充满挚爱,就是让子孙不能忘记党和人民的恩、不能脱离群众。红色基因深深融入了我们家庭的血脉,成就了红色家风,也滋养着我们的幸福生活。

一、红色家风让我们家庭充满家国情怀。我的长辈一向先大家后小家、为大家舍小家。刚参加工作时,爷爷教育我,“你是党员、人民公仆,党的事情怎么能马虎?海关把的是国门,做事要对国家负责!”爷爷的这份忠诚,体现着家国情怀,传承着红色家风。爷爷总说,人要行得端、做得正,这应该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朴素诠释。爷爷的教诲让我明白,国家好、民族好,家庭才能好。要用实际行动把爱家和爱国统一起来,把实现家庭梦融入民族梦之中。我牢记在心里,体现在行动上,融入到生活中,先后被评为天津市“新长征突击手”和“杰出青年卫士”。

二、红色家风让我们家庭和谐幸福。习近平总书记说,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不是抽象的,最终要体现在千千万万个家庭都幸福美满上。父亲在我的婚礼上送给我们一句话“互助互爱、彼此奉献,家庭必定幸福美满”。这句话爷爷在我父母婚礼上也讲过。我上初中时,父亲在外地工作,奶奶要做髋关节手术,将面临长期卧床,戎马一生的爷爷转业回到家,他对奶奶说:“在哪我都能为国家作贡献,但只有在你身边我才是最踏实的。”这是一向刚强的爷爷说过的最柔软的话。从那时起,母亲承担起照顾家庭的重任。母亲说,一个家庭重要的不是个人得失,而是整个家庭的和睦幸福。长辈的身体力行、言传身教,给我传递了中华民族孝老爱亲、夫妻和睦、忠诚责任的家庭美德,帮我扣好了家庭幸福的第一粒扣子。奶奶去世后,我和爱人主动与爷爷同住,与父母共同照顾老人。现在,我们四世同堂,其乐融融。

三、红色家风让我们家庭真情向善。我爷爷一生都恪守“感恩奉献”的准则,他总是说:“我的一切都是党和人民给的,我们要为国家作贡献,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爷爷一生俭朴,一件秋衣缝缝补补穿了30年,但将积攒下来的钱都捐给了灾区和困难群众。受家风熏陶,父亲长期做公益摄影服务,母亲是文化志愿者。我是天津“棒棒塘”志愿服务队负责人,已累计志愿服务1200小时。我积极参与无偿献血,去中华骨髓库登记捐献造血干细胞,还常带着孩子去启智托养院、自闭症儿童学校做义工。我女儿经常翻看我的荣誉盒,拿着捐献证,听我给她讲背后的故事。这次抗疫,孩子把攒下的700多元钱全部捐给了武汉。我再次感到,在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红色家风有了传承。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我将以这份荣誉作为新的起点,以家庭作为梦想启航的地方,自觉把人生理想、家庭幸福融入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伟业之中,带动更多的家庭,合力铸就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

弘扬延安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做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铺路人

延安枣园革命旧址管理处主任贺冬梅

阅读全文
(想阅读完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陆!)
如果喜欢本篇内容,请赞赏鼓励哦!
尚未有人赏赞,赶紧来一个吧
查看更多>>
请选择打赏类型
¥0.01
¥1
¥365
¥188
¥99.99
¥66.6
¥52
¥6.66
¥6
赏赞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发言

链接地址:http://www.bibiwenku.com//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21260.html

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二维码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