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范文】牺牲奉献——永不过时的精神追求

2022-09-03 14:22:36 135
联系客服提示-笔笔文库

当我们谈起牺牲奉献,你会想到什么?是不是死亡?2019330日,四川木里27名森林消防指战员和4名地方干部群众牺牲在灭火一线。一年后的331日凌晨,在不远的四川省西昌市,18名宁南县打火队队员和1名当地向导也牺牲在了灭火一线。令人痛心的案例在证明,牺牲奉献,有时确实是和死亡联系在一起的。当然,除了死亡,有的同志还有可能想到吃亏。例如军人的牺牲奉献,在和平年代,没有战争的考验,军人不必时时刻刻面临生死的考验,但这依然是一个充满着牺牲和奉献的职业。为了履行职责,军人需要远离父母爱人,驻扎在艰苦边远的地方,每天24小时执勤备战,相比于其他岗位的同龄人,他们在一些人眼中,就是一个吃亏的角色。也会有人想到高尚。认为牺牲奉献是一种精神追求,是一部人的高尚行为,是存在于特殊行业中的。于普通人而言,可能十分疏远。当然,不同的人在面对这个话题的时候,也可能会有不同的感受。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价值判断,都会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所以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去追求一个统一的答案,我所要做的,只是通过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激发大家的思考。

一、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理解牺牲和奉献的内涵。

牺牲,根据词语的释义,作为名词一开始是指古代祭祀或祭拜用品。供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供盟誓、宴享用的牲畜。它作动词,指为坚持信仰而死、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或利益,如为国牺牲、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具体的分析,主要有5中具体的解释:

1.供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色纯为,体全为

《书·泰誓上》:牺牲粢盛,既于凶盗。

《汉书·礼乐志》:河龙供鲤醇牺牲。颜师古注:醇谓色不杂也。牺牲,牛羊全体者也。

《后汉书·鲁恭传》:《月令》,周世所造,而所据皆夏之时也,其变者唯正朔、服色、牺牲、徽号、器械而已。

2.指供盟誓、宴享用的牲畜。

《国语·鲁语上》:赐女土地,质之以牺牲,世世子孙无相害也。

晋皇甫谧《帝王世纪》:取牺牲以充庖厨,以食天下,故号曰庖牺氏。

3.泛指用其他动物所作的祭品。

唐白居易《自咏》:老龟岂羡牺牲饱,蟠木宁争桃李香。

清叶廷琯《鸥陂渔话·海外二奇人》:方伯为坛海滨,陈列牺牲,取韩昌黎文读而焚之,鳄鱼遂遁去。

4.谓舍弃

《孽海花》第三回:他既牺牲了一切,投了威妥玛,做了汉奸,无非为的是钱。

老舍《樱海集·牺牲》:结婚必须男女两方都要牺牲的。我已经牺牲了那么多,她牺牲了什么?

沙汀《凶手》:于是他牺牲了他的例假,一早便心神不安地等待着他们的会见。

5.特指为正义事业舍弃生命。

柔石《二月》:她底父亲是为国牺牲的。

郭沫若《洪波曲》第十章四:团员有的牺牲,有的退伍,减少到了只余二十三四人。

李国文《月食》:伊汝的父母都是烈士,是红军东渡黄河时牺牲的。

奉献中,即,意思是给、献给,原意为献祭,指把实物或意见等恭敬庄严地送给集体或尊敬的人。两个字合起来,奉献,就是恭敬地交付,呈献,不求回报。其含义包括

1.进献。

《史记·刺客列传》:诚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奉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一百七回:荆轲曰:臣思之熟矣!此行倘无以取信于秦王,未可得近也。夫樊将军得罪于秦,秦王购其首,黄金千斤,封邑万家。而督亢膏腴之地,秦人所欲。诚得樊将军之首,与督亢之地图,奉献秦王,彼必喜而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郭沫若《南冠草》第一幕:多尔衮接茶一盏奉献于洪承畴,置于炕几之右侧。

2.指进献的物品。

《南史·刘悛传》:郁林新立,悛奉献减少。

3.进贡。

《汉书·西域传上·罽宾国》:乌头劳死,子代立,遣使奉献。

《后汉书·光武帝纪下》:“﹝二十五年夫馀王遣使奉献。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牺牲和奉献都包含着为他人付出的含义,当牺牲奉献连在一起的时候,它所代表的的含义也就更进一步,强调为他人或集体舍弃个人的利益。

在我看来,牺牲奉献的精神内涵至少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利他主义

1939年冬天,白求恩在抗日前线涞源摩天岭抢救伤员时,手指感染中毒医治无效,于19391112日不幸逝世。延安各界于121日为其举行了追悼大会,毛泽东同志亲笔题写了挽词,并于1221日写下了《纪念白求恩同志》这篇文章。文章中写道: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他。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然后再替别人打算。出了一点力就觉得了不起,喜欢自吹,生怕人家不知道。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这种人其实不是共产党员,至少不能算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

牺牲奉献的出发点一定是利他的,即毛泽东同志所说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这样的精神实质是将他人放在第一位,是以帮助他人为目的的,不期望有精神或物质的奖励的,自愿的行为;同时利他者可能会有所损失,帮助别人劳动,就需要付出自己的体力,为他人捐款,需要付出自己的经济,为了救火而勇上一线,就有可能付出自己的生命。这是利他主义的特征。与之相对应的是毛泽东同志所举的方面例子:对待工作拈轻怕重、先替自己打算等等的行为,在日常生活中有这些行为的人,极大可能是利己主义者,而利己主义者也是不会自觉的牺牲奉献的,就像你不会期待葛朗台(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中的人物)资助疫情一线一样。

2.集体主义

2018820日,第18号台风温比亚过境辽宁省大连市,受其影响,停靠在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第七六〇研究所的国家某重点试验平台出现重大险情。在危急紧要关头,第七六〇研究所党委委员、副所长黄群带领11名同志组成抢险队,对试验平台进行加固作业。作业过程中,黄群、宋月才、姜开斌同志被巨浪卷入海中,英勇牺牲。事件发生后,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闻讯后对黄群等3名同志壮烈牺牲作出重要指示指出,黄群、宋月才、姜开斌三位同志面对台风和巨浪,挺身而出、英勇无惧,为保护国家重点试验平台壮烈牺牲,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党员对党忠诚、恪尽职守、不怕牺牲的优秀品格,用宝贵生命践行了共产党员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的初心和誓言,他们是共产党员的优秀代表、时代楷模。习近平强调,广大党员干部要以黄群、宋月才、姜开斌同志为榜样,坚定理想信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履职尽责、许党报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阅读全文
(想阅读完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陆!)
如果喜欢本篇内容,请赞赏鼓励哦!
尚未有人赏赞,赶紧来一个吧
查看更多>>
请选择打赏类型
¥0.01
¥1
¥365
¥188
¥99.99
¥66.6
¥52
¥6.66
¥6
赏赞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党课范文】牺牲奉献——永不过时的精神追求

链接地址:http://www.bibiwenku.com//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811.html

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二维码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