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法】报告的写法及范例
基本释义:
报告用于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提出建议,答复上级机关的询问。报告使用范围很广。按照上级部署或工作计划,每完成一项任务,一般都要向上级写报告,反映工作中的基本情况、工作中取得的经验教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工作设想等,以取得上级领导部门的指导。
基本特点:
1.内容的汇报性:一切报告都是下级向上级机关或业务主管部门汇报工作,让上级机关掌握基本情况并及时对自己的工作进行指导,所以,汇报性是“报告”的一个大特点。
2.语言的陈述性:因为报告具有汇报性,是向上级讲述做了什么工作,或工作是怎样做的,有什么情况、经验、体会,存在什么问题,今后有什么打算,对领导有什么意见、建议,所以行文上一般都使用叙述方法,即陈述其事,而不是像请示那样采用祈使、请求等法。
3.行文的单向性:报告是下级机关向上级机关行文,是为上级机关进行宏观领导提供依据,一般不需要受文机关的批复,属于单项行文。
4.成文的事后性:多数报告都是在事情做完或发生后,向上级机关作出汇报,是事后或事中行文。
5.双向的沟通性:报告虽不需批复,却是下级机关以此取得上级机关的支持指导的桥梁;同时上级机关也能通过报告获得信息,了解下情,报告成为上级机关决策指导和协调工作的依据。
基本类别:
1.例行报告(日报、周报、旬报、月报、季报、年报等)。例行报告不能变成“例行公事”,而要随着工作的进展,反映新情况,新问题,写出新意。
2.综合报告;全面汇报本机关工作情况,可以和总结工作、计划安排结合起来。要有分析,有综合,有新意,有重点。
3.专题报告:指向上级反映本机关的某项工作、某个问题,某一方面的情况,要求上级对此有所了解的报告。所写的报告要迅速,及时,一事一报。呈报、呈转要分清写明。(如:薪酬调查报告)
基本框架:
1.标题,包括事由和公文名称。
主送机关,发文单位的直属上级领导机关。
2.正文,结构与一般公文相同。从内容方面看,报情况的,应有情况、说明、结论三部分,其中情况不能省略;报意见的,应有依据、说明、设想三部分,其中意见设想不能省去。从形式上看,复杂一点的要分开头、主体、结尾。开头使用多的是导语式、提问式给个总概念或引起注意。主体可分部分家二级标题或分条加序码。
3.结尾,可展望、预测,亦可省略,但结语不能省。
打报告要注意做到:情况确凿,观点鲜明,想法明确,口吻得体,不要夹带请示事项。
注意结语:呈转报告的要写上“以上报告如无不妥,请批转各地参照执行。”最后写明发文机关,日期。
例行报告:
全国农业气象月报
2015年4月3日发布
本月概要
东北、内蒙古东部温高雨少,利于土壤解冻和散墒备耕。北方冬麦区大部气温偏高、土壤墒情适宜,利于小麦返青起身和拔节生长;目前冬小麦整体长势良好。长江中下游地区热量条件基本能满足冬小麦、油菜春发春长和早稻播种育秧;但阴雨天气较多,部分旱地作物遭受湿渍害和病虫害。华南上半月出现阶段性低温阴雨寡照天气,广西等地早稻播种进度偏慢;下半月天气明显好转,热量充足,春耕春种明显加快。西南地区大部温高光足、土壤墒情适宜,利于冬小麦等夏收作物产量形成和一季稻等春播作物生长发育;下旬云南多地出现强对流天气,局地农业生产损失较重。
本月天气气候特点
3月,全国大部地区气温较常年偏高1~2℃,其中新疆西南部、西北地区中部、内蒙古中东部、黑龙江东部、华北大部、西南地区中南部等地偏高2~4℃(图1)。全国大部降水量较常年偏少3成以上,仅新疆北部、西藏西南部、西北地区东部、黄淮南部、云南中南部等地部分地区偏多3成至2倍(图2);江南、华南、西南地区东南部部分地区阴雨日数有15~25天(图3)。全国大部地区日照接近常年略偏多,仅华南中北部等地偏少30~60小时(图4)。
图1月平均气温距平
图2月降水距平百分率
图3月降水日数
图4月日照距平
本月主要农区农业气象条件分析
内蒙古、东北:大部气温偏高1~4℃,日照正常略偏多,降水偏少,气象条件总体利于畜牧业和设施农业生产;8-10日黑龙江东部和吉林东部局地出现大到暴雪并伴有较强降温,导致部分设施大棚损毁。后半月大部地区气温较常年偏高2~6℃,气温回升明显,利于土壤解冻、积雪迅速融化和农田散墒;截至28日,积雪已全部融化,对春季备耕生产明显有利。
西北、华北、黄淮:大部地区气温偏高1~4℃,日照接近常年;西北地区东部、黄淮西部和南部等地普遍出现10~25毫米降水,部分地区降水量达25~50毫米,土壤墒情得到有效补充,大部土壤墒情适宜,对冬小麦返青、起身和拔节、西北地区春耕春播和春小麦幼苗生长明显有利;仅河南西北部、河北中南部局地灌溉条件较差的农田持续缺墒,对冬小麦生长略有不利。目前,冬小麦整体长势良好,一二类苗比例在95%以上,发育进程接近常年。
江淮、江汉、江南:大部气温接近常年略偏高,日照正常略偏少,光热条件基本能满足冬小麦、油菜和经济林果生长以及设施农业生产;大部地区降水量普遍有50~100毫米,部分地区达100~250毫米,阴雨日数普遍有10~25天,湖南、江西等地部分农田过湿持续,油菜等旱地作物出现湿渍害,对油菜开花结荚、露地蔬菜、茶叶和经济林果等生长不利。此外,适温高湿的环境还导致油菜菌核病、小麦纹枯病等病虫害发生蔓延。
华南:大部地区气温接近常年,华南北部日照偏少30~60小时,阴雨日数普遍有15~20天,尤其是上半月连续3~9天出现日平均气温低于12℃的低温阴雨寡照天气,不利于早稻播种育秧和春玉米、春植蔗等春播旱地作物的出苗生长,广西部分早稻播种进度偏慢、秧苗长势偏弱;下半月华南大部天气明显好转,气温较常年偏高2~4℃、日照较为充足,对加快春耕春种生产十分有利,前期低温阴雨的不利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补偿。
西南:气温偏高1~4℃,日照正常略偏多,大部地区出现10~50毫米降水,大部土壤墒情适宜,气象条件总体利于冬小麦、油菜等夏收作物产量形成和一季稻等春播作物生长发育。下旬,云南多地出现短时雷雨、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冬小麦、油菜以及烟草、核桃等经济作物遭受不同程度损害。
本月主要农业气象灾害
3月主要农业气象灾害为大风、洪涝、干旱以及江西、湖南等地的暴雨和云南的冰雹等(图5)
图52015年3月全国主要农业气象灾害
本月农业气象条件展望与建议
4月份夏收粮油作物将进入关键生长阶段,全国春播工作也进入高峰期。预计4月份,东北大部农区气温较常年同期略偏高、降水略偏少,对土壤化冻和春耕春播工作开展有利;华北、黄淮、西北地区东部等地气温正常略偏高,降水接近常年或偏多1~2成,其中黄淮南部偏多2~5成,利于冬小麦生长发育和春玉米、棉花等春播作物播种及幼苗生长;华北北部和东北地区西部温度偏高、土壤失墒加快,部分地区可能出现旱情。
南方大部地区水热条件接近常年同期,对油菜、冬小麦等夏收粮油作物产量形成以及早稻、春玉米、棉花等春播作物播种出苗和幼苗生长总体有利。但长江中下游部分地区气温略偏低、降水偏多2~5成,可能出现阶段性低温阴雨天气,对油菜等在地作物生长、早稻播种及秧苗生长略有不利。华南大部气温偏高1~2℃、降水偏少2~5成,早稻移栽可能出现用水不足。
农业生产建议:
1、北方冬麦区要因地制宜、分类管理,促进冬小麦稳健生长。冬小麦进入关键生长发育阶段,也是水肥需求的高峰期,要根据群体、苗情和墒情因地制宜追肥和浇水,尤其注意控制旺长,墒情偏差的地区要积极保墒防春旱,确保冬小麦稳健生长。
2、北方春播区应根据天气状况,适时适墒播种。华北、黄淮、西北地区东部、东北地区应根据土壤墒情和气温回升情况,适时适墒播种;土壤缺墒地区应及时造墒播种,促进顺利出苗。
3、长江中下游地区要加强油菜田间管理,并适时春播。长江中下游地区要加强油菜田间管理,降雨过后及时排湿降渍,促进油菜稳健生长;各地还应抓住晴好天气及时播种水稻、棉花等春播作物,并注意防范阶段性低温阴雨、湿渍害及病虫害的不利影响。
4、江南和华南早稻区培育壮秧。尚未完成播种的早稻产区应抓住晴好天气及时播种;已播地区要加强秧田水肥管理,注意以水调温,培育壮秧,并根据秧苗生长状况适时移栽。华南地区还应加强农业蓄水工作,确保早稻移栽用水。
综合报告: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
一、2014年工作回顾
过去一年,我国发展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复杂严峻。全球经济复苏艰难曲折,主要经济体走势分化。国内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多重困难和挑战相互交织。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克难攻坚,完成了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全面深化改革实现良好开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开启新征程,全面从严治党取得新进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又迈出坚实步伐。
一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的主要标志是,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增速稳,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3.6万亿元,比上年增长7.4%,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
就业稳,城镇新增就业1322万人,高于上年。价格稳,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进”的总体特征是,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增强。经济结构有新的优化,粮食产量达到1.21万亿斤,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上升3个百分点,达到51.2%,服务业增加值比重由46.9%提高到48.2%,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不断涌现。
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速快于东部地区。发展质量有新的提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8.6%,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超过2%,能耗强度下降4.8%,是近年来最大降幅。
人民生活有新的改善,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8%,快于经济增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9.2%,快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农村贫困人口减少1232万人;6600多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得到解决;出境旅游超过1亿人次。改革开放有新的突破,全面深化改革系列重点任务启动实施,本届政府减少1/3行政审批事项的目标提前实现。这份成绩单的确来之不易,它凝聚着全国各族人民的心血和汗水,坚定了我们奋勇前行的决心和信心。
过去一年,困难和挑战比预想的大。我们迎难而上,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在区间调控基础上实施定向调控,保持经济稳定增长。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态势,我们保持战略定力,稳定宏观经济政策,没有采取短期强刺激措施,而是继续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实行定向调控,激活力、补短板、强实体。把握经济运行合理区间的上下限,抓住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结构性问题,定向施策,聚焦靶心,精准发力。向促改革要动力,向调结构要助力,向惠民生要潜力,既扩大市场需求,又增加有效供给,努力做到结构调优而不失速。
有效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实行定向减税和普遍性降费,拓宽小微企业税收优惠政策范围,扩大“营改增”试点。加快财政支出进度,积极盘活存量资金。灵活运用货币政策工具,采取定向降准、定向再贷款、非对称降息等措施,加大对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小微企业、“三农”贷款增速比各项贷款平均增速分别高4.2和0.7个百分点。同时,完善金融监管,坚决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二是深化改革开放,激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针对束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我们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以释放市场活力对冲经济下行压力,啃了不少硬骨头,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体制改革全面推进。
扎实推动重点改革。制定并实施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预算管理制度和税制改革取得重要进展,专项转移支付项目比上年减少1/3以上,一般性转移支付比重增加,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得到加强。存款利率和汇率浮动区间扩大,民营银行试点迈出新步伐,“沪港通”试点启动,外汇储备、保险资金运用范围拓展。能源、交通、环保、通信等领域价格改革加快。启动科技资金管理、考试招生、户籍、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等改革。
继续把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作为改革的重头戏。国务院各部门全年取消和下放246项行政审批事项,取消评比达标表彰项目29项、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149项,再次修订投资项目核准目录,大幅缩减核准范围。着力改革商事制度,新登记注册市场主体达到1293万户,其中新登记注册企业增长45.9%,形成新的创业热潮。经济增速放缓,新增就业不降反增,显示了改革的巨大威力和市场的无限潜力。
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扩展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范围,新设广东、天津、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稳定出口,增加进口,出口占国际市场份额继续提升。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1196亿美元,居世界首位。对外直接投资1029亿美元,与利用外资并驾齐驱。中国与冰岛、瑞士自贸区启动实施,中韩、中澳自贸区完成实质性谈判。铁路、电力、油气、通信等领域对外合作取得重要成果,中国装备正大步走向世界。
三是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增强发展后劲。在结构性矛盾突出的情况下,我们积极作为,有扶有控,多办当前急需又利长远的事,夯实经济社会发展根基。
不断巩固农业基础。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实现粮食产量“十一连增”、农民收入“五连快”。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农业科技和机械化水平持续提升,重大水利工程建设进度加快,新增节水灌溉面积3345万亩,新建改建农村公路23万公里。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启动实施。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有序进行,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加快成长。
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着力培育新的增长点,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支持发展移动互联网、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互联网金融异军突起,电子商务、物流快递等新业态快速成长,众多“创客”脱颖而出,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同时,继续化解过剩产能,钢铁、水泥等15个重点行业淘汰落后产能年度任务如期完成。加强雾霾治理,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指标超额完成。
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区域协调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取得重要进展。新建铁路投产里程8427公里,高速铁路运营里程达1.6万公里,占世界的60%以上。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11.2万公里,水路、民航、管道建设进一步加强。农网改造稳步进行。宽带用户超过7.8亿户。经过多年努力,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惠及沿线亿万群众。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扩大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试点政策实施范围,推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科技人员创新活力不断释放。超级计算、探月工程、卫星应用等重大科研项目取得新突破,我国自主研制的支线客机飞上蓝天。
四是织密织牢民生保障网,增进人民福祉。我们坚持以人为本,持续增加民生投入,保基本、兜底线、建机制,尽管财政收入增速放缓、支出压力加大,但财政用于民生的比例达到70%以上。
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完善就业促进政策,推出创业引领计划,高校毕业生就业稳中有升。统一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又提高10%。新开工保障性安居工程740万套,基本建成511万套。全面建立临时救助制度,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9.97%和14.1%,残疾军人、烈属和老复员军人等优抚对象抚恤和生活补助标准提高20%以上。
继续促进教育公平。加强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建设,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国家助学贷款资助标准大幅上调。中等职业学校免学费补助政策扩大到三年。实行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政策,28个省份实现了农民工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参加高考。贫困地区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连续两年增长10%以上。经过努力,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超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