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可再生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构建红色圣地绿色产业新格局--新能源专题调研报告

2025-09-02 07:03:52 121
联系客服提示-笔笔文库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努力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2020年以来,国企民企纷纷投身新能源行业,推动我国以风电、光伏为主的新能源产业进入了高速、规模化发展的窗口期,我市新能源资源成为企业争抢的香饽饽、金疙瘩。借势新能源发展高潮,助推我市能源结构和工业结构调整转型,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到历史机遇期。

如何统筹布局、借势发展,是我市当下亟需研究和重点推动的工作之一。今年以来,我们认真学习国家和陕西省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相关资料,总结分析我市新能源项目建设、企业投资能力水平、新能源及储能制造业产业链引进布局情况,梳理讨论国土、林业、环保等支持性政策,对全市13个县(市区)新能源承载力进行多轮踏勘调查,形成本调研报告。

一、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背景

(一)政策规划背景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国际会议上庄严宣布,到2030年中国仅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2021年国家制定“十四五”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规划中,提出要实现4个目标,一是总量目标,2025年可再生能源消费总量达到10亿吨标准煤,“十四五”期间可再生能源消费增量在一次能源消费增量中的占比超过50%;二是发电目标,2025年可再生能源年发电量达到3.3万亿千瓦时,“十四五”期间发电量增量在全社会用电量增量中的占比超过50%,风电和太阳能发电量实现翻倍;三是消纳目标,2025年全国可再生能源电力总量和非水电消纳责任权重分别达到33%和18%左右,利用率保持在合理水平;四是非电利用目标,2025年太阳能热利用、地热能供暖、生物质供热、生物质燃料等非电利用规模达到6000万吨标准煤以上。

这些目标是综合考虑了各类非化石能源的资源潜力、重大项目前期工作进度、开发利用经济性等多种因素确定的,主要为完成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20%左右和2030年25%(3亿千瓦风电、光伏装机)左右的目标提供基础支撑。为落实《规划》目标,国家提出了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要求加快建设黄河上游、河西走廊、黄河几字弯、冀北、松辽、新疆、黄河下游等七大陆上新能源基地。同时还要坚持清洁能源开发与生态环境治理相结合,坚持规模化、集约化,加大力度规划建设以大型风光电基地为基础、以其周边清洁高效先进节能的煤电为支撑、以稳定安全可靠的特高压输变电线路为载体的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为保障电力供应、建设新型电力系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有力支撑,还部署了可再生能源发展建设九大行动,即城镇屋顶光伏行动、“光伏+”综合利用行动、千乡万村驭风行动、千家万户沐光行动、新能源电站升级改造行动、抽水蓄能资源调查行动、可再生能源规模化供热行动、乡村能源站行动以及农村电网巩固提升行动。

围绕国家可再生能源“十四五”发展规划目标,陕西省提出大力发展风电和光伏,有序开发建设水电和生物质能,扩大地热能综合利用,提高清洁能源占比。按照风光火储一体化和源网荷储一体化开发模式,优化各类电源规模配比,扩大电力外送规模。到2025年,电力总装机超过13600万千瓦,其中可再生能源装机6500万千瓦。

根据我市可再生能源资源情况,“十四五”期间我市规划建成1800-2000万千瓦以风电、光伏为主的新能源发电装机,大力发展抽水蓄能、电化学储能等产业,带动风电、光伏、储能等新兴制造产业链聚集发展。保护性开发小水电,合理布局垃圾发电和生物质发电。

(二)发展现状

根据国家能源局最新发布数据,截至2023年9月底,全国累计建成可再生能源装机约13.84亿千瓦,同比增长20%,约占我国总装机的49.6%,已超过火电装机,其中,水电装机4.19亿千瓦,风电装机4亿千瓦,光伏发电装机5.21亿千瓦,生物质发电装机0.43亿千瓦。其中2023年前三季度,全国新增可再生能源装机1.72亿千瓦,同比增长93%,占新增装机的76%(水电新增装机788万千瓦,风电新增装机3348万千瓦,光伏发电新增装机12894万千瓦,生物质发电新增装机207万千瓦)。

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也在稳步提升。今年前三季度,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达2.07万亿千瓦时,约占全部发电量的31.3%;其中:仅风电光伏发电量达1.07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2.3%,超过了同期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风电发电量630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6%;全国风电平均利用率97.1%,同比提升0.6个百分点;光伏发电量436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3%。全国光伏发电利用率98.3%,同比提升0.3个百分点;规模以上水电发电量8584亿千瓦时,全国水电平均利用小时数为2367小时;生物质发电量1474.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9.7%。

截至2022年底,全省并网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3111万千瓦。2023年10月底,全省并网可再生能源装机3569.80万千瓦,其中:风电1213.24万千瓦,光伏发电1937.59万千瓦,生物质65.60万千瓦,水电353.36万千瓦。规划到2025年可再生能源发电机组总量6500万千瓦,其中风电1500万千瓦,光伏4450万千瓦,水电500万千瓦,生物质50万千瓦。目前生物质发电已完成规划目标,风电和水力发电差距不大,光伏仍有约2500万千瓦目标差距。根据我省规划发展目标,2023-2024年,我市需完成国家第一批以沙漠、戈壁、荒漠为主的风电、光伏大基地17个220万千瓦新能源发电装机、26万千瓦储能电站和15个保障性并网新能源项目建设任务,2023年底市县累计并网新能源项目600万千瓦以上;2024-2026年还将重点建设陕电入皖1100万千瓦新能源基地和配套熔盐储能、抽水蓄能、电化学储能电站;其中至少建成950万千瓦光伏项目,以确保全省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二、延安可再生能源产业现状

(一)资源总量及构成

延安属于四类风资源区,年有效发电1890-2400小时;二类光伏资源区,年有效发电1250-1650小时。全市共有新能源资源总量1895万千瓦(风电860万千瓦、光伏1031万千瓦、生物质4万千瓦),其中:已开发资源745万千瓦(风电460万千瓦,光伏281万千瓦,生物质4万千瓦),未开发资源1150万千瓦(风电400万千瓦,光伏750万千瓦)。

建成运行的小水电发电装机仅0.661万千瓦,加之“十三五”以来大中型水库建设投运,全市水系径流量不足以支撑大规模开发建设水电项目,因此,我市未将中小型水力发电列为“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重点规划方向。

(二)资源分布

1.风资源呈带状分布,一是吴起、志丹、安塞、子长北部与榆林接壤带;二是吴起、志丹、甘泉沿洛河带;三是延川、延长、宜川沿黄河带;四是黄龙、洛川南部黄土高原与渭北平原接壤带。

2.光伏资源呈点状相对集中分布,用地类型主要为天然牧草地、覆盖度低于50%的灌木林地和低效园地。相对集中的区域为:吴起、志丹中南部;安塞、子长中北部;延川、延长中东部;洛川、黄龙南部部分区域。

(三)发展现状

2023年10月底,全市累计建成新能源项目总装机358万千瓦(风电273万千瓦,光伏81万千瓦,生物质发电机组4万千瓦),占全市发电总装机的43.13%,发电30.24亿千瓦时,占全市发电量21.4;工业总产值约10.58亿元。

2023年在建的32个新能源项目,总投资238.85亿元,截至10月底累计完成投资73.623亿元。其中:风电项目16个197万千瓦,总投资126.76亿元,累计完成投资43.09亿元。光伏项目16个215万千瓦,总投资112.09亿元,累计完成投资30.53亿元。预计年底建成并网装机450万千瓦左右,完成投资约105亿元;2024年还将有300万千瓦新能源装机陆续建成,续建投资约130亿元,将有效拉动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为促进产业结构转型作出积极贡献。

全市新能源开发情况统计表

序号

(市区)

总规模

已建成规模

在建规模

小计

风电

光伏

生物质

小计

风电

光伏

生物质

小计

风电

光伏

合计

745.44

460.05

281.39

4

333.44

263.1

66.39

4

412

197

215

一、集中式风电光伏项目

708.04

460.05

247.99

296.04

263.1

32.99

412

197

215

1

宝塔区

25.99

14

11.99

15.99

14

1.99

10

0

10

2

安塞区

132

82

50

52

52

0

80

30

50

3

吴起县

155.75

144.75

11

75.75

74.75

1

80

70

10

4

志丹县

66.4

66.4

0

26.4

26.4

阅读全文
(想阅读完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陆!)
如果喜欢本篇内容,请赞赏鼓励哦!
尚未有人赏赞,赶紧来一个吧
查看更多>>
请选择打赏类型
¥0.01
¥1
¥365
¥188
¥99.99
¥66.6
¥52
¥6.66
¥6
赏赞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加快推进可再生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构建红色圣地绿色产业新格局--新能源专题调研报告

链接地址:http://www.bibiwenku.com//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415727.html

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二维码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