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陵县在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中,探索推行以“党员县级领导包联片区、部门单位包联村,强村带弱村、大户带小户”为主要内容的“两包两带”工作机制,调研开局、创新开路,进行了积极探索。近期市委政研室就此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调研,形成报告如下。
一、“两包两带”的提出背景
黄陵县位于延安市南部,县域面积2292平方公里,总人口13万。近年来,以煤炭为主的能源产业、以黄帝文化为主的旅游产业、以果业为主的特色农业产业带动黄陵综合实力不断提升,生产总值迈上200亿元台阶,地方财政收入突破40亿元,工业产值达到368.3亿元,农业产值达到14.8亿元,城镇化率达到63.9%,总体迈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但是与当前快速发展的态势相比,农业发展相对滞后,农民增收缓慢,不适应、不协调比较突出,仍然面临“人口缩减化、城乡割裂化、产业低效化、文化碎片化、配套滞后化、风貌无序化”等“六化”痛点问题,为破解这些问题,黄陵立足现阶段县情实际,创新推出了“两包两带”工作机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落实以工哺农的现实需要。从发达国家经验看,人均GDP达到700—1500美元就进入了工业化中期阶段,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的条件。2022年,黄陵县完成生产总值282.5亿元,人均生产总值突破20万元,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40488元、16352元,工业总产值达到414.1亿元,一般预算收入达到42.8亿元,位列“西部百强县”第63位。雄厚的工业基础和良好的财政状况使黄陵有基础有能力落实以工哺农战略,近几年在农业方面投入的资金均超过4亿元,投入农村的大量资金更需要构建良好的机制来确保投向更精准、使用更高效。
留下一支“永不走的工作队伍”的现实需要。目前黄陵全县村干部共有566人,其中50岁以上占比62.9%,60岁以上占比9.9%;学历在初中及以下占比50.5%;本科及以上学历仅为1.1%,村级队伍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低是普遍现象。脱贫攻坚最成功的一条经验就是“两包一联”机制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何巩固和提升这一机制,留下一支“永不走的工作队伍”,是实现农业现代化,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两包两带”工作机制就是这一好做法的延伸和深化。
城乡融合发展的现实需要。黄陵县总体已步入城乡融合发展新阶段,对标国家政策,结合县情实际,在制定《黄陵县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中,明确了“三区”建设的发展规划,在隆坊、阿党、田庄、桥山4个乡镇,建设以果业为主的塬面现代农业发展示范区,在店头、双龙2个乡镇,建设“黄店一体化”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和绿色循环双碳示范区,通过“两包两带”工作机制,扎实地把规划蓝图描绘在黄陵的山川大地。
锤炼干部作风的现实需要。黄陵县县直单位中不少干部都是“三门”(家门、校门、机关门)干部,对什么是农村实际,什么是老百姓的真实生活了解不深。黄陵县积极落实省委、市委关于“三个年”活动的工作部署,通过“两包两带”机制这个平台,让105个部门主要负责同志率先垂范,带动和促进机关干部深入基层,在为民服务中践行初心、转变作风,在扎根基层中熟悉情况、谋划对策,补齐对基层了解不够深不够实这个短板。
二、“两包两带”的主要做法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本文标题:调研报告:黄陵县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两包两带”工作机制调查
链接地址:http://www.bibiwenku.com//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415700.html
版权声明
作者原创,不允许二次传播,一经发现收回会员权益,追究法律责任。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