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领导、同志们:
按照会议安排,围绕“深入践行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以优良党风引领社风民风”这一主题,我结合乡镇工作实际,谈一点认识和体会。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也是我们乡镇干部的看家本领。无论是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发展特色产业,还是化解矛盾纠纷、服务民生保障,最终都要落实到“为了群众、依靠群众、服务群众”的具体行动中。当前,乡镇正处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基层社会治理、深化移风易俗的关键阶段,我们既要坚守党的初心使命,把群众立场作为根本立场,更要以优良党风带动形成崇德向善、勤俭文明的乡村新风尚,让党心与民心在一件件具体的实事中紧紧贴在一起。
一、重温初心使命,坚定群众路线价值坐标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新时代赋予了它更丰富的内涵和更具体的要求。对乡镇干部而言,群众路线不仅是一条工作方法论,更是一条价值生命线。我们身处基层第一线,直接面对的是群众的急难愁盼,肩负着落实党的各项决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使命。只有牢牢把握“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价值坐标,才能在纷繁复杂的工作中不偏航、不走神。
回望乡镇的发展历程,从修通通村公路到完善安全饮水工程,从建成农贸市场到推动农产品出村进城,每一项变化背后,都有群众的参与和支持,也都有干部的心血与担当。群众路线,不是停留在纸面上的口号,而是体现在一盏路灯照亮回家小路的温暖,一条产业路连接农户和市场的畅通,一场院坝会解开群众多年心结的真诚。正是这些点点滴滴,把党和群众紧紧联系在一起。
当前,我们面临的群众需求更加多元化,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从关注基础设施建设转向关注公共服务质量,从满足基本生活需求转向追求更加宜居宜业的环境。这就要求我们在践行群众路线时,既要有解决“有没有”的决心,更要有提升“好不好”的智慧。比如,在推进人居环境整治中,不仅要清沟疏渠、硬化道路,更要考虑垃圾分类、污水治理、绿化美化等细节;在落实惠农政策中,不仅要把补贴资金发下去,还要及时解答群众政策疑问,确保他们用得安心、用得放心。
群众路线的核心在于信任与互动。干部沉下身去,群众的心才能热起来;干部走进门去,群众的话才能多起来。但必须清醒看到,真正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现实中,一些环节上的“虚功”依然存在,一些干部与群众之间还隔着无形的“玻璃门”。要让群众路线从理念变为常态,就必须勇于直面问题,主动打破那些阻碍我们走进群众的藩篱。
二、砥砺为民情怀,破解基层治理形式藩篱
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正是这些藩篱中最顽固、最隐蔽的存在。它们不仅让干部与群众的距离拉远,也让群众路线的温度打了折扣。在乡镇工作中,如果满足于开会布置、文件传达,而不真正走到田间地头、农户家中去听民声、解民忧,就容易陷入“上下一般粗”的惯性模式,让群众感到“干部离我们越来越远”。
近年来,我们在一些工作中就曾出现过“看上去很热闹、群众却不买账”的情况。比如,在推进产业项目时,前期调研不够深入,只依据纸面数据确定品种和规模,没有充分考虑土壤、气候和市场的变化,结果项目落地后,产量有了,但销路不畅,群众的积极性受到影响。这种“拍脑袋决策”的背后,反映的正是形式主义作祟——以为程序走完、任务完成,就等于落实到位,却忽视了群众的真实感受和长远利益。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本文标题:(乡镇领导干部)深入践行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以优良党风引领社风民风研讨发言材料
链接地址:http://www.bibiwenku.com//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414350.html
版权声明
作者原创,不允许二次传播,一经发现收回会员权益,追究法律责任。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