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
今天,中心领导班子、各科室负责人以及一线医务工作者代表齐聚一堂,召开这次第二季度医疗质量分析评议会议。会议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要以问题为镜,深挖病灶;以目标为引,凝聚共识;以实干为要,推动提升。刚才,医疗服务部通报了二季度的整体情况,相关科室负责人也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反思,提出了初步的整改思路,分管领导的点评精准到位、切中要害。可以说,这是一次直面问题的“会诊会”,更是一次明确方向的“动员会”。
医疗质量,是医疗机构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是人民群众健康权益的“压舱石”,更是对每一位医务工作者职业操守与专业能力的根本检验。这根弦,任何时候都不能松;这条线,任何环节都不能破。下面,围绕进一步筑牢医疗安全防线、提升医疗服务品质,我讲三点意见。
一、正视成绩与短板,以“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清醒认识,深刻把握医疗质量建设的极端重要性
今年上半年,面对复杂的公共卫生形势和繁重的日常诊疗任务,中心全体干部职工恪尽职守、辛勤耕耘,在各自的岗位上付出了艰辛努力,为保障辖区群众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作出了重要贡献,基本盘是稳固的。但是,越是在平稳运行之时,越要保持高度的警觉。从刚才通报的数据和各科室的自查情况来看,一些潜在的风险和不容忽视的短板已经浮现。
数据显示,本中心二季度的患者满意度为95.8%,相较于一季度的96.5%,出现了0.7个百分点的轻微下滑。这个数字的背后,可能就是数十次不愉快的就医体验,或者是几十个未能被充分满足的健康诉求。更为值得警惕的是,二季度上报的医疗不良事件,虽然绝对数量不大,但相较于上个季度环比增长了15%,主要集中在用药差错和医患沟通不充分等环节。这些数据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医疗质量体系中亮起的“黄灯”,是向管理工作发出的“警报”。
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医疗质量领域,没有“差不多”,只有“零差错”;没有“可以了”,只有“更好”。任何一次小小的疏忽,都可能演变为对患者的巨大伤害;任何一个环节的薄弱,都可能导致整个安全链条的断裂。在当前医患关系复杂、社会舆论高度关注的背景下,医疗质量问题的影响会被无限放大,不仅直接冲击中心的声誉和公信力,更会动摇人民群众对基层医疗卫生体系的信任。因此,全体人员必须摒弃“基础好、底子厚”的盲目乐观思想,摒弃“小问题、不要紧”的麻痹松懈心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质量第一、安全至上”的核心要求上来,以如履薄冰的审慎态度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对待每一次诊断、每一次治疗、每一次护理。
二、深挖根源与症结,以“刮骨疗毒、猛药去疴”的坚定决心,全面筑牢医疗安全的核心防线
问题表现在一线,根子在管理和思想。通过刚才的讨论和日常的观察,当前中心在医疗质量管理上主要存在以下四个层面的深层次问题,必须精准把脉、靶向施策。
(一)思想认识的“松懈点”。部分医务人员,甚至个别科室负责人,对医疗核心制度的极端重要性认识不足,存在“重经验、轻规范”的倾向。认为凭借多年的临床经验就可以应对一切,对诊疗常规、操作规程的学习和执行有所松懈。比如,在接诊过程中,问诊不够详细、体格检查不够规范的现象偶有发生,过于依赖辅助检查,这不仅增加了患者的负担,也埋下了漏诊、误诊的隐患。这种思想上的“微恙”,是导致行为上“出轨”的根本原因。
(二)制度执行的“梗阻点”。中心的各项规章制度、诊疗规范不可谓不健全,但“文件在纸上、制度在墙上”的现象依然存在。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如果执行打了折扣,再完善的制度也只是一纸空文。例如,护理工作中“三查七对”制度,是否在每一次操作中都得到了不折不扣的落实?处方点评和抗生素使用管理规定,是否真正起到了规范医生用药行为的作用?病历书写规范,是否做到了及时、准确、完整,经得起任何时候的检验?这些环节一旦出现梗阻,医疗安全的大堤就可能出现“管涌”。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本文标题:在XX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第二季度医疗质量分析评议会上的讲话
链接地址:http://www.bibiwenku.com//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413964.html
版权声明
作者原创,不允许二次传播,一经发现收回会员权益,追究法律责任。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