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
今天,集团将XX公司和XX公司两家单位的负责同志、业务骨干召集在一起,召开这次生产经营对标专题会议。这次会议,既是一次数据详实的分析会,更是一次直面问题的诊断会,也是一次明确方向、加压奋进的动员会。召开此次会议的目的十分明确,就是要通过系统性、全方位地对标行业先进和内部标杆,利用对标发现短板,通过分析研究解决办法,最终要补齐短板,向先进指标看齐,推动两家公司乃至整个集团的管理水平实现质的飞跃。
当前,市场环境正在发生深刻而复杂的变化,行业竞争的激烈程度前所未有,技术迭代与产业升级的浪潮汹涌而至。身处这样的时代洪流之中,任何一家企业,如果不能清醒地审视自身、准确地定位自己,就很容易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迷失方向,甚至被无情淘汰。因此,主动对标、精准对标、持续对标,已经不是一道“选择题”,而是一道关乎生存与发展的“必答题”。对标,是推动管理精细化的“显微镜”,是发现运营短板的“探测器”,更是激发内生动力、实现追赶超越的“催化剂”。通过对标,能够帮助管理者跳出固有的思维定式和经验束缚,以更广阔的视野和更严格的标准来衡量自身的工作。它要求管理者不仅要低头拉车,更要抬头看路,看清与先进者的距离,看懂差距背后的深层次原因。这对于提升内部管理和内部控制水平,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所以,本次会议的核心任务,就是要统一思想、深化认识,把对标管理作为一项长期性、战略性的核心工作来抓,抓出实效,抓出竞争力。
一、正视差距,以刀刃向内的勇气精准锁定核心短板
成绩固然值得肯定,但问题和差距同样不容忽视。召开对标会的目的,不是为了表扬成绩,而是为了揭示问题。只有敢于正视差距,才能找到改进的方向。根据会前财务、生产等部门对两家公司从费用到工艺,从工艺到配料,再从配料到成本进行的详细分析,并与集团内部先进企业以及行业标杆的核心指标数据进行比对,一些长期存在、亟待解决的短板问题清晰地浮现出来。这些问题,是制约两家公司高质量发展的“拦路虎”,也是本次对标工作需要集中火力攻克的“主阵地”。
(一)生产运营体系:大而不强,效率短板突出
生产是企业创造价值的根本。但在生产运营环节,“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的现象依然存在。
首先,关键工艺指标控制精度有待提升。以熟料烧成为例,我们的熟料综合煤耗、电耗两项关键能耗指标,与行业最优水平相比,仍存在5%至8%的差距。这意味着每年有数以万吨计的标准煤和数百万度的电量在低效环节中被白白消耗。窑系统的运转率虽然基本达标,但非计划停机次数偏多,设备故障频率高,这直接暴露出我们的设备预防性维护体系尚不健全,设备综合效率(OEE)有巨大的提升空间。这些问题累积起来,不仅大幅推高了生产成本,更影响了产能的稳定发挥和市场订单的按时交付。
其次,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不高。在配料环节,对于低价替代原料的掺配比例、对于工业废渣的利用率,与标杆企业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这反映出我们的技术研发与工艺应用的结合不够紧密,未能将资源优势充分转化为成本优势。在生产组织上,各工序之间的衔接与匹配度不足,信息不透明、资源利用率低的问题时有发生,导致生产中断、成本增加的风险始终存在。
最后,质量控制体系的稳定性需要加强。虽然出厂产品合格率保持在较高水平,但过程质量的波动性较大,产品质量的均一性、稳定性与标杆企业相比存在明显差距。这说明我们的质量管理更多地依赖于事后检验,而缺乏全过程、全要素的精细化控制,这既增加了质量成本,也潜藏着品牌声誉风险。
(二)成本费用管控:粗放管理,效益流失严重
成本控制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直接体现。当前,在成本费用管控方面,依然存在着管理粗放、控制不严、效益流失的现象,财务数据透明度不足和内部控制环境薄弱的问题也值得高度警惕。
(三)内部协同机制:壁垒森严,合力效应不足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本文标题:在XX公司生产经营对标专题会议上的讲话
链接地址:http://www.bibiwenku.com//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413918.html
版权声明
作者原创,不允许二次传播,一经发现收回会员权益,追究法律责任。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