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市党建引领矛盾纠纷化解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25-08-20 07:03:52 121
联系客服提示-笔笔文库

同志们:

现在开会,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市党建引领矛盾纠纷化解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总结推广“党建+大调解”模式的成功经验,部署下一步基层矛盾治理工作,推动全市矛盾纠纷源头化解工作再上新台阶。参加今天会议的有市委社会工作部领导班子成员、各县(市、区)党委分管社会治理工作的负责同志、各县(市、区)社会工作部门主要负责人、部分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以及村(社区)代表。刚才,谷城县冷集镇、襄城区尹集派出所、枣阳市社会工作部等部门和地区作了汇报发言,讲的都很好,既分享了实践经验,又提出了务实举措,我都同意,大家一定要结合实际抓好落实。下面,结合工作实际,我再讲几点意见。

一、提高政治站位,深刻认识党建引领矛盾纠纷化解的重大意义

基层是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矛盾纠纷化解是基层治理的核心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近年来,我市始终坚持以党建为引领,把矛盾纠纷化解作为夯实党的执政根基、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增进群众幸福感的重要抓手,取得了显著成效。特别是谷城县冷集镇创新推出的“小三桌”综合解纷工作法,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基层治理实践经验,充分彰显了党建引领在矛盾纠纷化解中的核心作用。

从现实需求来看,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基层矛盾纠纷呈现出类型多样化、成因复杂化、诉求多元化的特点。农村地区的土地边界争端、邻里纠纷,城市社区的物业矛盾、家庭矛盾等“小纠纷”,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化解,很容易演变成“大问题”,影响社会和谐稳定。2024年,全市共排查各类矛盾纠纷1876件,其中农村地区占比达63.2%,城市社区占比36.8%,这些数据充分说明基层矛盾纠纷化解任务依然艰巨。而谷城县冷集镇通过“小三桌”调解法,将287件矛盾纠纷的化解率提升至97.9%,从曾经的“矛盾重镇”变身“和谐之乡”,这一实践充分证明,只有坚持党建引领,才能找准矛盾化解的“金钥匙”,才能让群众在每一起矛盾纠纷化解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从治理效能来看,党建引领矛盾纠纷化解是提升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路径。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基层的战斗堡垒,具有密切联系群众、组织群众、发动群众的天然优势。通过发挥党组织的政治引领作用、组织协调作用和群众工作优势,能够有效整合各类治理资源,形成矛盾纠纷化解的强大合力。市委社会工作部在全市推广“党建+大调解”模式后,在44个村(社区)探索“党建引领、多元共治”调解工作体系,打造了“预防在先、调解在前、化解在早”的基层矛盾治理新范式,2025年上半年,这些试点村(社区)的矛盾纠纷化解率平均达到96.3%,较非试点地区高出12.5个百分点,群众满意度达到98.7%,充分体现了党建引领对提升治理效能的重要作用。

从群众期盼来看,矛盾纠纷能否得到及时有效化解,直接关系到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群众最期盼的是“办事有人管、矛盾有人解、公平有保障”。“小三桌”调解法之所以能够得到群众的广泛认可,关键就在于它植根于群众之中,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信得过的方式解决群众身边的问题。在团湖店村,村民小杨与邻居老张的耕地归属纠纷,通过村党支部书记搬来“小矮桌”,讲邻里情、讲典故,最终实现握手言和,这样的案例生动诠释了“党建引领+群众路线”的强大生命力。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做好矛盾纠纷化解工作,既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具体体现,也是回应群众期盼的实际行动,必须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抓实抓细各项工作。

二、总结推广经验,深入把握“小三桌”调解法的实践内涵

谷城县冷集镇的“小三桌”综合解纷工作法,即“小矮桌”“小圆桌”“小方桌”调解法,是我市基层党组织在矛盾纠纷化解中的创新实践,蕴含着丰富的治理智慧和实践经验。我们要深入总结、全面推广这一成功模式,不断丰富和完善党建引领矛盾纠纷化解的方法路径。

(一)“小矮桌”话家常,筑牢邻里和谐“第一道防线”

“小矮桌”调解法以“就地、就熟、就情”为六字秘诀,将调解现场搬到农家院坝、田间地头,用家常话解开群众“心结”,是化解简单矛盾纠纷的有效方式。这种方法的核心在于贴近群众、情理结合,让群众在轻松的氛围中明事理、消怨气。

从实践来看,“小矮桌”调解法具有鲜明的特点和优势。一是调解场所灵活便捷。几个茶缸子、几把木椅子、一张小矮桌,就是全部装备,不需要固定的办公场所,能够第一时间在矛盾现场开展调解工作。2024年,谷城县冷集镇通过“小矮桌”调解法化解邻里纠纷、家庭琐事等简单矛盾196件,占全镇矛盾纠纷总量的68.3%,平均每起纠纷的调解时间不超过2小时,真正实现了“小事快调”。二是调解力量群众信赖。依托党小组和网格调解小组,吸纳党员、乡贤担任“和事佬”,这些“自己人”熟悉村情民意、了解群众诉求,说话有分量、群众信得过。在冷集镇团湖店村,由党员、乡贤组成的调解队伍有32人,年均参与调解纠纷80余件,群众满意度达到99%。三是激励机制激发活力。通过设立“村级调解基金”,对积极参与调解的村民给予“文明户”评选加分,营造了“调解光荣”的新风尚。2024年,冷集镇共有56名村民因参与调解获得“文明户”加分,有效激发了群众参与矛盾化解的积极性。

推广“小矮桌”调解法,关键要把握“情、理、法”相结合的原则。要坚持以情动人,用邻里情、乡土情拉近与群众的距离;要坚持以理服人,用群众易懂的道理、身边的案例讲清是非曲直;要坚持依法依规,在情理调解的基础上,引导群众树立法治意识。各县(市、区)要结合实际,进一步建强基层调解队伍,完善激励机制,让“小矮桌”真正成为化解邻里矛盾、促进和谐的“民心桌”。

(二)“小圆桌”聚合力,构建多方联动“化解共同体”

当“小矮桌”难以解决复杂矛盾时,“小圆桌”议事机制通过整合多方资源、凝聚多元力量,实现“一般矛盾不出村(社区)”,是化解中等复杂矛盾纠纷的重要路径。这种方法的核心在于资源整合、协同发力,打破了部门壁垒和条块分割,形成了矛盾化解的强大合力。

从各地实践来看,“小圆桌”调解法在整合资源、提升效能方面成效显著。一是整合阵地资源。通过“四室合一”(综治站、警务室、法律服务室、调委会),实现了矛盾纠纷化解阵地的集中统一,为多方联动提供了物理空间。襄城区尹集派出所依托“小圆桌”平台,将警务室、村委会、法律服务站等阵地资源有效整合,2025年上半年共化解复杂矛盾纠纷46件,化解率达95.8%。二是优化力量配置。集合民警、法律顾问、乡贤等力量“会诊”,形成了“群众点单、警务室派单、调解员接单”的闭环模式。尹集派出所动员46名村干部、乡贤、律师兼任调解员,并制作“菜单”上墙,让群众自主选择调解员,增强了调解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三是强化能力建设。通过分级分类培训,推动调解队伍专业化发展。枣阳市采取集中授课、案例分析、互相讨论等多种形式,对全市2213名专兼职调解员开展专题培训30余场次,有效提升了调解员化解复杂矛盾的能力,2024年该市复杂矛盾纠纷化解率较上年提升了8.3个百分点。

阅读全文
(想阅读完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陆!)
如果喜欢本篇内容,请赞赏鼓励哦!
尚未有人赏赞,赶紧来一个吧
查看更多>>
请选择打赏类型
¥0.01
¥1
¥365
¥188
¥99.99
¥66.6
¥52
¥6.66
¥6
赏赞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在全市党建引领矛盾纠纷化解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链接地址:http://www.bibiwenku.com//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413777.html

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二维码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