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
会前,我认真研读了《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二卷中关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等章节,结合近期参与的乡村振兴调研、重点项目资金调度等工作,反复思考“财政部门如何将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服务大局的实际成效”。下面,我结合学习体会和工作实际,谈三点认识,与大家共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这要求我们必须把政治建设摆在财政工作的首位,始终牢记“国之大者”,确保财政工作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去年以来,我们通过“第一议题”制度系统学习了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及财政部关于“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的具体部署。但学习不能停留在“读文件、记要点”,更要结合本县实际“找落点”。比如,今年初我县遭遇罕见春旱,12个乡镇农作物受灾面积达3.2万亩,部分山区村饮水安全出现临时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迅速启动应急财政保障机制:一方面,压缩非急需非刚性支出15%,统筹调度资金800万元用于抗旱保苗和临时送水;另一方面,积极向上争取中央自然灾害救灾资金1200万元,专门用于修复受损水利设施。这件事让我深刻体会到:财政工作的“政治属性”不是抽象概念,而是体现在“急难险重”面前的责任担当,体现在“每一笔资金都关乎群众冷暖”的民生情怀。
最近,我在支部联系的预算科调研时发现,个别年轻干部在编制年初预算时,更关注“指标完成率”,对“资金使用绩效”研究不够。这反映出我们在学习中还存在“重业务轻政治”的倾向。对此,我建议支委会接下来开展“政策大讲堂”活动,每月由班子成员结合分管领域,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财政工作重要论述”开展专题授课,同时组织党员干部到县红色教育基地开展“重走革命路·算好民生账”主题党日,把“两个维护”落实到每一张报表、每一笔拨款中。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本文标题:在2025年县财政局党支部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
链接地址:http://www.bibiwenku.com//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413379.html
版权声明
作者原创,不允许二次传播,一经发现收回会员权益,追究法律责任。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