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树立和坚持明确的理想信念。如果没有或丧失理想信念,就会迷失奋斗目标和前进方向,就会像一盘散沙而形不成凝聚力,就会失去精神支柱而自我瓦解。”习近平总书记还讲道:“我们常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信念不牢也是要地动山摇的。苏联解体、苏共垮台、东欧剧变不就是这个逻辑吗?苏共拥有20万党员时夺取了政权,拥有200万党员时打败了希特勒,而拥有近2000万党员时却失去了政权。我说过,在那场动荡中,竟无一人是男儿,没什么人出来抗争。什么原因?就是理想信念已经荡然无存了。”那么,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信仰是什么?就是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信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习近平总书记说,这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
明天是6月28日,对中国共产党来说,“28”有着极其特殊的意义。毛泽东繁体字笔画28画,1917年4月他以笔名“二十八画生”在陈独秀创建的《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体育之研究》,这是毛泽东最早公开发表的文章。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召开时,15名与会者平均年龄28岁,毛泽东正好28岁。我们党经过28年奋斗,建立了新中国。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到达重庆,开始了43天的重庆谈判。这些是历史的偶然还是历史的必然?我想,偶然的是数字,必然的是中国共产党依靠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信仰,才能百折不挠、百炼成钢,才能从胜利走向胜利。
下面,我从四个方面与大家作以交流:
一、在历史长河中感悟信仰伟力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台湾光复80周年。2025年5月7日至10日,习近平主席应邀对俄罗斯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纪念苏联伟大卫国战争胜利80周年庆典,发表了《以史为鉴共创未来》的署名文章,发出了“二战胜利成果不容挑战、世界要公道不要霸道”的时代强音,更加鲜明地树立起负责任、敢担当、可信赖的大国形象。俄罗斯总统普京把习近平主席作为庆典最尊贵的客人。两国元首在红场并肩观看盛大阅兵式,共同向无名烈士墓献花,以最隆重的仪式向浴血奋战的先烈表达崇高敬意。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仪仗队方队以严整军容、挺拔英姿再次参加红场阅兵,展现了中国军人捍卫和平的钢铁意志。
为什么现在国际社会如此看重中国呢?根本在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强大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离不开《共产党宣言》这本著作。1920年4月,陈望道在浙江义乌老家柴房里翻译完成了《共产党宣言》首部中文全译本。潜心投入翻译时,他把粽子蘸着墨汁吃掉却浑然不觉,还跟母亲说,“够甜,够甜的了”,留下了“真理的味道非常甜”的佳话。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瞻仰浙江嘉兴南湖红船等多个场合讲述了这个故事。这本中文全译本,在中国大地播撒了马克思主义火种。一年多之后,中国共产党就在上海诞生了!
1936年,毛泽东在陕北对美国记者斯诺说:“有三本书特别深刻地铭记在我的心中,使我树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其中一本,便是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自1920年起,毛泽东一直把《共产党宣言》作为必读书之一,曾说:“《共产党宣言》,我看了不下一百遍。每阅读一次,我都有新的启发。读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于应用,要应用就要经常读,重点读。”毛泽东逝世后,工作人员在清理他床头的书时,发现有6本《共产党宣言》,其中2本是英文版。周恩来是我党最早了解《共产党宣言》的人之一,1919年,21岁的周恩来在日本留学时接触了《共产党宣言》。1920年10月,他赴法留学,与蔡和森等人继续学习《共产党宣言》,逐渐成为共产主义者。1972年5月,周恩来被确诊患膀胱癌,自住院到去世,接受大小手术13次,身体极为虚弱,自知时日无多的周总理,依然日理万机。1975年1月13日晚8时,77岁的周恩来在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开幕式上最后一次作《政府工作报告》。会议期间,周恩来还询问陈望道是否已经找到他翻译的《共产党宣言》首印本。陈望道无奈地摇摇头:“没有。”周恩来说,长征的时候,它是我的贴身伙伴啊。本来还想再看一眼,看来这个愿望无法实现了。这是马列老祖宗在我们中国的第一本经典著作,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指路明灯。找不到它,是我的一块心病啊!马克思在撰写《共产党宣言》时,绝对想不到,127年后,在遥远的东方,一位泱泱大国的总理,竟然在重病缠身的垂暮之时,仍对这部著作牵肠挂肚。朱德1922年9月赴欧洲,结识了周恩来,并经周恩来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周恩来还送给朱德一本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他如获至宝,反复学习。朱德在临终前不到两个月,看到了成仿吾新译的《共产党宣言》,不顾年高体弱,亲自到中央党校看望成仿吾,称赞他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新译本通俗易懂,可以一口气读下来。有了好译本,才便于弄懂马克思主义。”《共产党宣言》就像一盏指路明灯,照亮了拯救中国的前进之路。如今,回望《共产党宣言》在中国的百年传播历程,我们可以自豪地说:社会主义没有辜负中国,中国更没有辜负社会主义。
真理的力量穿越时空,历久弥新、历久弥珍。时间追溯到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点燃了无产阶级独立抗争的星星之火,他们迫切需要科学的理论指导。177年前,马克思、恩格斯受共产主义者同盟委托,起草了一个详尽的纲领,这便是大家熟知的《共产党宣言》。这一年,马克思30岁、恩格斯28岁。《共产党宣言》的核心思想有两个:
1872年至1893年,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实践发展,为不同版本的《共产党宣言》先后写了7篇序言,对原来的思想作了新的补充和发展,与时俱进地坚持和推进了《共产党宣言》所开创的事业。关于如何在实践中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1872年德文版和1888年英文版序言里明确写道:“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170多年过去了,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马克思主义没有因为岁月流逝而失色,反而随着实践的发展愈发闪耀着真理的光芒,在新时代继续指引着我们前进。
二、在伟大斗争中汲取精神力量
百年党史非常厚重,经验极其珍贵,过去和今天反复证明,未来将继续证明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和正确。今天,我想通过5条故事链,与大家重温历史,探寻我们党历经百年而风华正茂、饱经磨难而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码,从中汲取伟大精神力量。很多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我从新的视角来讲。
第一条故事链:是什么力量让红军突破重重围堵,胜利完成两万五千里长征,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红军被迫突围,开始了漫漫长征。当时谁也不知道,这一走,就是两万五千里!刚出发不久,就遭遇了一场恶战——湘江战役。这一仗,中央红军付出了极为惨痛的代价: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为3万人。当地老百姓说“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因为鲜血染红了江水,江中全是战士遗体。
仗要怎么打,路往何处走?渡过湘江后,中央内部一直在争论,博古顽固地执行王明的错误路线,还把红军指挥大权交给了共产国际派来的、完全不懂中国实际的军事顾问李德,给中国革命造成了严重损害。1935年1月15日遵义会议召开,在与共产国际联系中断的情况下,我们党第一次自己作出了正确抉择,开始形成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启了党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实际问题的新阶段。在革命的最低谷,在极端危难当中,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领袖的选择,对诞生不久、尚处于幼年时期的中国共产党尤为重要。在一定的条件下,领袖决定一切。在确立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之前,右倾机会主义、“左”倾盲动错误、“左”倾冒险错误和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这一右三“左”,给中国革命造成了重大损失,尤其是王明。所以在遵义会议上我们自己选择了正确的领袖——毛泽东。会议还采纳了两位四川人刘伯承、聂荣臻的建议:红军应打过长江去,到川西北建立根据地。他们认为,
遵义会议后,在毛泽东指挥下,中央红军抖擞精神、重整旗鼓,展开了机动灵活的运动战。中共中央、中革军委发布的《告全体红色指战员书》中这样写道:“红军必须经常的转移作战地区,有时向东,有时向西,有时走大路,有时走小路,有时走老路,有时走新路,而唯一的目的是为了在有利条件下,求得作战的胜利。”这样就有了四渡赤水,毛泽东的“得意之笔”。1935年5月3日刘伯承率部队巧渡金沙江,5月22日刘伯承、聂荣臻与小叶丹在大凉山彝海结盟,5月25日17名勇士强渡大渡河,5月29日22名勇士飞夺泸定桥,6月17日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率中央红军翻越长征途中第一座大雪山——夹金山,进入阿坝州。
6月18日,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在懋功会师。会师后,中央明确继续北上的方针。8月3日,中央决定红一、红四方面军混合编成右路军和左路军,右路军由徐向前、陈昌浩、叶剑英率领集结北上。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随右路军行动。左路军由朱德、张国焘、刘伯承率领集结北上。
1935年8月21日开始过草地,周恩来因长期劳累病倒了。彭德怀十分着急,告诉萧劲光:“你具体负责组织担架队。实在不行的话,宁可把装备丢掉些,也要把恩来等领导同志抬出草地。”陈赓自告奋勇担任担架队长,杨立三带病也要坚持抬担架。经过7天,终于把周恩来抬出了草地,到了阿坝州若尔盖县牙弄寨,周恩来在这个藏寨养病13天。
大家都知道巴西会议,但是只从文章上看,搞不清楚为什么叫巴西会议,这就是为什么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一定要让知识和实际结合起来,成为脑海里真实生动立体的画面。巴西会议由在四川省阿坝州若尔盖县巴西镇班佑寺和牙弄寨召开的若干重要会议组成。当时,张国焘反对中央北上的决定,坚决南下,毛泽东看出了张国焘的想法,9月8日晚,毛泽东看准形势,经陈昌浩同意,在牙弄寨周恩来养病住处召开了非正式会议。9月9日,毛泽东从叶剑英那里得知,张国焘给陈昌浩发电报要求“彻底开展党内斗争”,这就是要与党中央公开分裂了。毛泽东和张闻天、周恩来、博古、王稼祥连夜在牙弄寨的经堂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紧急会议,决定迅速北上。巴西会议在千钧一发之际挽救了党和红军,促成了党中央北上抗日战略的实现,中央红军从这里迈出了北上陕甘的第一步,为长征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毛泽东后来评价巴西会议:由于巴西会议和延安会议反对了张国焘的右倾机会主义,使得全部红军汇合一起,全党更加团结起来,进行英勇的抗日斗争。
9月12日中央红军进入甘南,毛泽东命令林彪、聂荣臻、左权三天拿下腊子口。腊子口是一个东西宽约8米、南北纵深30多米的山口,两边都是悬崖。
16日下午,战斗打响。17日拂晓,攻破天险腊子口,为红军北上打开了通路。毛泽东走到了岷县,一路上酝酿着著名的《七律•长征》。进驻哈达铺前,毛泽东安排侦察连连长梁兴初,搞点国民党的报纸、杂志,只要是近期的,各种都给搞几份来。这可是个特殊任务。梁兴初搞到了一些《大公报》等,连夜送了回来。聂荣臻先看到,高兴地说,快把这些报纸送给毛主席,陕北还有根据地,这真是天大的喜讯!第二天,在哈达铺的一座关帝庙里,毛泽东主持召开干部会议,高兴地说,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我们要到陕北根据地去了。那里不但有刘志丹的红军,还有徐海东的红军,还有根据地,我们要振奋精神,北上抗日,到陕北去!9月29日晚,在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文庙街小学,毛泽东接见红军代表时,首次朗诵了《七律•长征》。10月19日到达陕北吴起镇,中央红军历时一年的长征胜利结束。当时,陕甘根据地正在搞肃反,刘志丹、高岗、习仲勋已经被戴季英抓起来了,毛泽东当即下令刀下留人、一切听候中央处置,使一大批陕甘革命根据地和西北红军领导人幸免于难,根据地转危为安。
1936年10月,红二、红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红军长征纪念碑就建在四川省阿坝州松潘县川主寺镇的元宝山上。这里还有一个小故事:以往都认为美国记者斯诺是红军长征最早的宣传者,其实陈云才是。1935年5月29日飞夺泸定桥后,中央在泸定县城召开中共中央负责人会议,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张闻天、王稼祥、陈云等参加了会议。会议决定:
7月到陕北采访毛泽东时,《随军西行见闻录》早已在巴黎《全民月刊》上发表,并在莫斯科出版了小册子。新中国成立后,《随军西行见闻录》被多次转载,但人们始终不知道“廉臣”就是陈云。直到1985年1月纪念遵义会议召开50周年的时候,中共中央理论刊物《红旗》第一次说明“廉臣”是陈云的笔名,并以陈云的名义公开发表了《随军西行见闻录》全文。长征是一次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是一次唤醒民众的伟大远征,是一次开创新局的伟大远征,却又是一次没有路的伟大远征,没有人预先知道往哪走,一路战火、一路牺牲、一路前进,用鲜血和生命一步一步探索出来。700多个日日夜夜,600余次战役战斗,攀越40余座高山险峰,跨越近百条江河,纵横十余省,长驱二万五千里。长征路上的苦难与辉煌、热血与荣光,展现了红军将士压倒一切敌人而不被任何敌人所压倒、征服一切困难而不被任何困难所征服的英雄气概,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长征精神生动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的革命风范,集中展示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向世人证明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意志是坚不可摧的!
第二条故事链:是什么力量让东北抗联将士们,在与党中央长期失去联系的情况下,出生入死、孤军奋战,终于赢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日本觊觎中国已久,入侵中国是日本的国策。1931年9月18日晚10时,九一八事变爆发。3天后,X省省城沦陷;次年2月,东北全境沦陷。在这危难关头,中国共产党率先举起武装抗日大旗,领导人民开展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我们党领导的东北抗日武装先后经历了反日游击队、东北人民革命军、东北抗日联军三个阶段,创建地在X省。磐石市红石砬子是我们党在东北建立的第一个抗日根据地。“磐石”这个地名,寓意着我们党的理想信念信仰坚如磐石。
作为东北抗联的旗帜性人物,杨靖宇铮铮铁骨、宁死不降的英勇事迹感天动地。杨靖宇原名马尚德,1905年出生于河南省确山县。1929年7月,杨靖宇被党派到东北工作,中共满洲省委书记刘少奇派他到抚顺,任抚顺特支书记。九一八事变后,被中共满洲省委派往南满。从此,杨靖宇率领抗联将士们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与日寇血战。
在X省博物馆珍藏着一张88年前杨靖宇将军发布的布告——《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总司令部布告》,其中写道:“日寇霸占我东三省,成立傀儡政府‘满洲国’,复侵略我热河,蚕食我华北,到处焚劫,惨杀我同胞,犹不满其兽欲,近竟于七月七日,捏造卢沟桥事件,企图由华北鲸吞我全国版图,足证日寇穷凶极恶、贪婪无厌。”“凡系中国人生,应抛弃过去旧仇宿怨,亲密联合,响应中日大战,暴动起来,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推翻傀儡政府‘满洲国’,为独立自由幸福之中国而奋斗。”
1940年2月23日下午4时30分,由于叛徒出卖,杨靖宇只身与敌人周旋5天后,身中数弹,壮烈牺牲,年仅35岁。牺牲前,当地几个上山打柴的人看见了他,劝他说,投降吧,“满洲国”不杀投降的人。杨靖宇坚定地说,如果我们中国人都投降了,还有中国吗?伪通化省警务厅厅长岸谷隆一郎,指挥了围捕杨靖宇的行动。就是他,下令铡下了将军的头颅,又命人剖开了杨靖宇的胃,却没发现一粒粮食,只有未消化的枯草、树皮和棉絮。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前夕,岸谷隆一郎在承德毒杀了妻儿、随后剖腹自尽,他在遗书中写道:“天皇陛下发动这次侵华战争或许是不合适的,中国拥有杨靖宇这样的铁血军人,一定不会亡国!”令人欣慰的是,英烈后继有人。杨靖宇有3个孙子、2个孙女,其中杨靖宇的次孙马继志已举家从河南搬到长春,马继志的次子就在将军战斗过的磐石市工作。
1958年2月23日是杨靖宇将军殉国18周年纪念日,中共中央在通化市杨靖宇烈士陵园举行了隆重的公祭安葬大会。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等敬献了花圈。花圈由铁艺制作、挽联是帆布的,以便永久保存。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逐渐明白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含义,就是精神永存、永载史册!
1932年,同时被中共满洲省委派往各个战场的还有赵尚志,“南杨北赵”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两位抗日民族英雄一南一北,给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击。他俩有很多共同点:都是令日寇闻风丧胆、寝食难安的抗联将军,都曾担任过省委军委书记,都曾同一时间被关押在同一所监狱。甚至他们英勇就义后,日本侵略者都残忍地将他们的头颅割下,对他们是既恨又敬!
东北抗联还有一位著名的女英雄——“红枪白马”赵一曼。赵一曼原名李坤泰,1905年出生于四川省宜宾市,与杨靖宇同岁。九一八事变后,党中央派赵一曼到中共满洲省委工作。1935年9月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二团政治部主任,同年11月在战斗中负伤被捕,1936年8月2日英勇就义。1950年,长影拍摄的电影《赵一曼》在全国公映,人们无不为影片中赵一曼凛然正气、坚贞不屈的民族精神所感动,却没人知道赵一曼的真实身份。当时,赵一曼的爱人陈达邦、儿子陈掖贤都去看过这部电影,但是他们都不知道电影里的英雄就是自己的亲人。
1930年,赵一曼和她一岁的儿子照了唯一的一张合影,当时一共洗了三张,一张给了丈夫陈达邦,一张留给自己,一张请人带给二姐李坤杰。这张照片几经辗转,过了22年才交到李坤杰手上,此时已经是1952年,距离赵一曼牺牲已经16年了。她姐姐拿着这张照片开始寻找自己最疼爱的小幺妹。后来,李坤杰了解到妹妹曾在周恩来领导的中央特科工作过。1953年5月2日,李坤杰给周恩来写信打听,周恩来收到信后转交给全国妇联主席蔡畅帮助寻找,可惜未找到。苍天不负有心人,1954年8月,李坤杰辗转找到国家宗教局局长何成湘辨认照片。何成湘是宜宾人,曾任中共满洲省委代理书记、组织部长,他一眼就认出:这是小李子,就是赵一曼!此时,距赵一曼牺牲已经18年了!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本文标题:在某高校讲思政课的讲稿:铸就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信仰
链接地址:http://www.bibiwenku.com//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413072.html
版权声明
作者原创,不允许二次传播,一经发现收回会员权益,追究法律责任。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