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农村“三资”管理风险防控专题会,这是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立足农村发展实际、着眼基层治理大局作出的重要安排。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以下简称“三资”)是农村集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民群众的共同财富,更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物质基础。加强“三资”管理风险防控,不仅关系到农村集体经济的健康发展,更关系到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基层社会的和谐稳定。
一、深刻认识农村“三资”管理风险防控的重要意义,以思想之基筑防控之堤
我们必须从政治、发展、民生、治理等多个维度,深刻认识加强“三资”管理风险防控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强做好这项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一)这是夯实基层基础的政治要求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三资”管理则是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的重要物质保障。从政治层面看,加强“三资”管理风险防控,就是要确保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落地生根,确保集体资产不流失、群众利益不受损。一方面,规范“三资”管理能够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公信力和执行力。如果“三资”管理混乱,存在跑冒滴漏、贪污挪用等问题,必然会损害群众对党组织的信任,影响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农村的贯彻执行。另一方面,做好“三资”管理风险防控工作,是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必然要求。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组成部分,“三资”领域是基层腐败的易发多发区,加强风险防控能够从源头上预防腐败问题的发生,营造风清气正的基层政治生态。
(二)这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发展所需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生活富裕是根本。农村“三资”是乡村产业发展的重要资本,是实现农民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当前,我们正处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时期,加强“三资”管理风险防控,能够有效盘活农村存量资产,激活发展增量,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有力支撑。通过规范“三资”管理,合理开发利用农村资源,可以引进优质项目,发展特色产业,壮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同时,清晰的“三资”家底能够为乡村规划和产业布局提供准确依据,避免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推动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
(三)这是维护群众利益的民生工程
“三资”连着千万家,关乎群众切身利益。农民群众对“三资”管理有着最直接的感受和最强烈的关注。加强“三资”管理风险防控,就是要让集体资金用在刀刃上,让资产资源发挥最大效益,切实保障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从民生角度看,规范“三资”管理能够确保惠民资金精准落实,防止截留挪用、虚报冒领等问题,让党的惠民政策真正惠及广大农民群众。比如,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方面,“三资”的合理使用能够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提升农民生活质量。同时,公开透明的“三资”管理能够保障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让群众心里有本明白账,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四)这是提升基层治理的关键环节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而“三资”(资金、资产、资源)管理作为基层治理的重要内容,更是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的关键支撑。加强“三资”管理风险防控,不仅能够有效规范基层权力运行,还能通过完善制度设计,推动基层治理向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迈进。在实际工作中,“三资”管理涉及土地流转、集体资产处置、专项资金使用等诸多环节,政策敏感度高、利益关联复杂,稍有疏漏就可能引发群众矛盾。近年来,因“三资”管理不规范导致的信访案件占比居高不下,成为影响基层和谐的突出问题。通过建立健全风险防控机制,明确村“两委”、监督委员会等主体责任,细化资产清查、台账管理、公开公示等流程,既能从源头上减少矛盾纠纷,维护基层社会稳定,又能以阳光化管理促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激发村民自治活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新格局。
二、准确把握农村“三资”管理面临的风险挑战,以清醒之眼观问题之象
近年来,街道党工委、办事处高度重视农村“三资”管理工作,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农村“三资”管理仍然面临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风险和挑战,需要我们认真分析、精准把握。
(一)资金管理方面存在“跑冒滴漏”现象
资金是农村“三资”的核心要素,管好用好资金是“三资”管理的关键。在资金收入管理上,部分村存在收入不及时入账、坐收坐支等问题。一些村集体的经营性收入、资产资源出租出让收入等未能及时足额纳入村集体账户,存在“体外循环”现象,导致资金监管缺失,容易滋生腐败问题。在资金支出管理上,审批程序不规范、支出不合理的情况依然存在。个别村存在虚列开支、超标准开支、违规报销等问题,将资金用于不合理的消费和支出,甚至挪用资金用于个人或其他用途,严重损害了集体利益。同时,资金使用效益不高也是一个突出问题,部分村在资金使用上缺乏科学规划和合理安排,导致资金闲置浪费,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资产管理方面存在“家底不清”问题
资产是农村集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房屋、建筑物、机器设备、农业基础设施等。当前,部分村对集体资产的管理较为粗放,存在资产底数不清、权属不明、管理不善等问题。一方面,资产登记不完整、不及时,一些村没有建立健全资产台账,对新增资产没有及时进行登记入账,对报废、毁损资产没有及时进行核销,导致资产账实不符。另一方面,资产运营效率低下,部分村集体资产长期闲置,或者以低价出租、转让,没有充分发挥资产的增值效益。此外,资产处置不规范,一些村在资产处置过程中,没有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招投标、公开拍卖等,存在暗箱操作、利益输送等问题,造成资产流失。
(三)资源管理方面存在“开发无序”隐患
资源是农村发展的宝贵财富,包括土地、山林、水面等。在资源管理方面,存在着开发利用不合理、监管不到位等问题。土地资源方面,部分村存在违规占用耕地、超范围流转土地、土地流转价格不合理等问题。一些村为了追求短期利益,擅自改变土地用途,将耕地用于非农建设,破坏了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同时,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程序不规范、合同不完善等问题,容易引发土地纠纷。山林、水面等资源管理方面,存在承包租赁不规范、资源开发过度等问题。一些村在资源承包租赁过程中,没有经过民主决策程序,低价承包、长期承包现象较为普遍,导致集体资源收益流失。此外,在资源开发过程中,缺乏科学规划和生态保护意识,造成生态环境破坏。
(四)制度执行方面存在“宽松软”问题
制度是管根本、管长远的。近年来,我们建立健全了一系列“三资”管理规章制度,但在制度执行过程中,仍然存在打折扣、搞变通的现象。一方面,村级组织对制度的学习理解不够深入,执行意识不强,存在“知法犯法”的问题。一些村干部对“三资”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不熟悉,在实际工作中不按制度办事,凭经验、凭关系决策,导致制度形同虚设。另一方面,监督机制不够健全,缺乏有效的监督手段和问责措施。街道相关部门对村级“三资”管理的监督检查存在薄弱环节,监督检查的频率不高、力度不够,对发现的问题处理不及时、不严格,没有形成强大的震慑力。同时,村民监督作用发挥不够充分,部分村民对“三资”管理的关注度不高,监督意识不强,导致内部监督乏力。
三、明确农村“三资”管理风险防控的重点任务,以精准之策破管理之难
针对当前农村“三资”管理面临的风险挑战,我们要坚持问题导向,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精准施策、靶向发力,切实加强“三资”管理风险防控,规范“三资”管理行为。
(一)资金管理要突出“规范透明”
规范资金收支流程,是加强资金管理的关键。在收入管理上,要建立健全资金收入台账,明确收入项目、金额、时间等信息,确保所有收入及时足额入账。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制度,严禁坐收坐支、私设“小金库”。在支出管理上,要完善资金审批制度,明确审批权限和流程,实行分级审批、集体决策。加强对支出凭证的审核,确保支出合理、合法、合规,严禁虚列开支、超标准开支。同时,要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强对资金使用的规划和预算管理,将资金重点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民生改善等方面,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益。推进财务公开,让资金管理在阳光下运行。要严格按照规定的时间、内容、形式和程序,及时公开村级财务收支情况,接受村民监督。公开内容要具体、详细,包括收入来源、支出用途、资金余额等,让村民看得清楚、看得明白。同时,要建立健全财务公开反馈机制,及时回应村民的疑问和关切,确保财务公开取得实效。加强审计监督,发挥审计“免疫系统”作用。要定期对村级财务进行审计,重点审计资金收支、工程项目建设、惠民政策落实等方面的情况,及时发现和纠正存在的问题。对审计中发现的违规违纪问题,要严肃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形成强大的震慑力。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本文标题:街道党工委书记在农村“三资”管理风险防控专题会上的讲话
链接地址:http://www.bibiwenku.com//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407298.html
版权声明
作者原创,不允许二次传播,一经发现收回会员权益,追究法律责任。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