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机制研究
“交叉学科研究生人才培养是一种创新性的、特殊性的人才培养机制。”[1]根据《交叉学科设置与管理办法》等相关文件,xx大学瞄准“一流工科、卓越理科、精品文科、特色交叉”的高标准学科布局,加快推进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机制的发展。根据学校党委的统一部署,xx大学数学学院尝试交叉学科研究生的培养,形成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机制。据调查问卷显示,当前,数学学院的研究生共有130余人。愿意接受或正在接受交叉学科教育的研究生大约有90余人,占总人数的70%。
一、合适的招生生源是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机制的首要前提
构建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机制,具有交叉学科背景的本科生源是首要前提。xx大学数学学院开设两个交叉专业,为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应用统计学专业。2022年,数学学院招收信息与计算科学本科生61人、应用统计学本科生25人,占全部本科生的26%,为交叉学科的研究生提供招生生源。由于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的难度高、时间长,所以交叉学科研究生的招生机制应适当放宽标准,并不能单单只以“是否优秀”来作为衡量是否录取的重要标准,还要以“是否合适”来作为衡量是否录取的重要标准。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品质、兴趣态度都应该包含在交叉学科研究生的选拔标准之内。在这些标准之中,兴趣态度是首要的。正如张明玉教授所说:“一个人在一个领域能否取得成就,并不是取决于他在那个领域读了多少年的书、获得了什么学位,而在于他对所从事的领域有没有真正的兴趣、有没有悟性、有没有天赋。”[2]即使学生并没有特别扎实的知识基础,但在自身兴趣的内在驱动下,学生能够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去弥补知识素养的不足,并进一步成为交叉学科的合格人才。
二、明确的培养目标是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根本导向
在交叉学科研究生运行机制的体系中,其培养目标及要求具有一定的指向性和目的性,促进学生在知识水平与能力素养等方面得到持续提升。xx大学数学学院的研究生培养目标亦是如此。首先,在思想品德方面,具有交叉学科背景的研究生不仅要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深入学习与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而且要有严谨的科研精神和出色的敬业精神;其次,在知识水平方面,具有交叉学科背景的研究生不仅要掌握坚实的数学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数学知识,而且要积极学习像统计学、教育学等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方法,开阔知识视野,增强自身的知识能力;第三,在实践能力方面,具有交叉学科背景的研究生要具有独立的科研能力,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把扎实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具体实践之中,提高自身的综合实践能力。
三、合理的导师配置是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机制的基本要求
在交叉学科研究生运行机制的体系中,合理的导师配置是促使研究生在交叉学科的背景下能够学有所成的关键因素。那么,由于交叉学科的特殊性,以配置导师数量为划分依据,导师配置一般有两种配置方式。第一,学生只有一位导师。该导师本身就具有交叉学科的背景,并在交叉学科的领域做出了一定的研究成果,能够为学生提供相对成熟的指导。第二,学生有多位导师。基于学生的多重学科背景,学校会给学生配备多位在自身领域取得一定成就的导师,用于匹配学生所学习的多种学科。数学学院在师资方面做出了新的尝试,多措并举,不仅坚持“全员引才”与“靶向引才”的方式打造“一流工科”与“卓越理科”,而且通过“以才荐才”与“学术引才”的途径构建“精品文科”与“特色交叉”,为数学学院的交叉学科研究生提供了丰富的师资力量。例如:据数学学院的年度报告总结显示,2022年的数学学院引进了2名副研究员、4名全职博士后。并且,数学学院成功获批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福建省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江苏省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
四、完整的培养环节是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核心要素
交叉学科研究生的培养环节要重视课程学习与实践能力的锻炼。为了提升学生交叉学科的综合能力,xx大学数学学院始终聚焦“三航”领域的基础科学问题,围绕发动机气动高性能计算等主题,举办首届南航数学与交叉学科研究论坛,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同时,为了促进数学学科与文科学科的交叉渗透,数学学院与航空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结对共建成立学院“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另外,数学学院为了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平时每一周进行1~2次主题教育,截至目前共进行了31次主题教育。除此之外,交叉学科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也相当重要。正如吴志功所说“如今综合性或跨学科课程设置的数量与水平已成为衡量研究生课程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3]因此,数学学院要重视交叉学科的课程设置,在设置高等数学等数学专业课的同时还要设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等文科课程,不仅要满足交叉学科学生的选课需求,而且要合理组织课程结构,兼顾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合理分配两者之间的比例关系。研究生期间,数学学院的学生每周要上至少4节文科课程,致力于培养文科思维,提高自身知识能力与素养。
五、优秀的毕业论文是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检验标准
“对于交叉学科的研究生来说,也许最直接的成果产出,以及直接标明其交叉型人才身份的就是毕业论文了。”[4]首先,研究生要找到交叉学科范围内适合自己的学术点来作为自己的论文选题进行深入研究;其次,研究生要运用多种学科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对论文选题的内容进行逻辑分析;第三,研究生要结合具体实际,站在交叉学科的视角下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探析、归纳、总结与概括。同时,研究生要及时与导师进行沟通与协商自己的写作进度,以便导师能够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xx大学的硕士学位论文内容要求是,硕士学位论文研究内容应符合相应学科内涵,能够表明作者具有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反映作者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因此,数学学院在培养交叉学科研究生的毕业论文环节中,要根据学校硕士毕业论文的要求,结合交叉学科研究生的自身特性,帮助交叉学科研究生确定选题、写作论文、完成答辩,进而帮助交叉学科研究生取得相应的硕士学位。
新时代“党建+科研”融合模式下研究生的培养路径研究
新时代“党建+科研”融合模式下研究生的培养路径研究,旨在探索如何将党建工作与科研育人有机结合,培养兼具政治素养、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高层次人次。
一、新时代党建与科研融合存在的问题
(一)新时代党建与科研融合深度不足
党建与科研工作在目标、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尚未实现深度融合。党建工作的开展往往侧重于理论学习和组织生活,未能紧密围绕科研工作的实际需求进行,导致党建工作与科研工作“两张皮”现象较为突出。科研工作者在开展科研活动时,也较少从党建的角度思考问题,缺乏将党建理论转化为科研动力和创新思路的意识。党建活动与科研项目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党建活动对科研工作的支持和促进作用难以体现。
(二)党建和科研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存在不足
新时代党建与科研工作的融合,最终体现在执行具体工作的人员身上,但在基层科研人员当中,既懂党建理论又具备科研专业素养的复合型人才相对匮乏。高校和科研机构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往往将党建和科研分开进行,缺乏对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系统性规划。在课程设置方面,党建相关课程与科研专业课程之间缺乏有机联系,学生难以将两者的知识和技能融会贯通。在实践环节,也缺乏为学生提供党建与科研融合实践的机会,导致学生在毕业后难以适应党建与科研融合的工作要求。
(三)缺乏科学理论和专业教师指导
党建与科研融合需要科学的理论指导和专业教师的引领。一方面,相关理论研究还不够成熟,尚未形成一套完善的党建与科研融合的理论体系,在实践过程中缺乏明确的理论依据。另一方面,具备丰富党建经验和深厚科研功底的专业教师数量有限,难以满足实际需求。在一些高校和科研机构,负责党建工作的教师大多缺乏科研背景,无法将党建工作与科研实际紧密结合;而科研教师则对党建理论和工作方法了解较少,无法在科研过程中有效地融入党建元素。
(四)党建和科研工作缺乏相应考核机制
在从事科研任务为主的科研院所中,科研部门的日常工作是科研任务,从事的工作内容具有较强的技术性,针对科研项目并没有找到较为高效的党建工作融合路径,而科研人员也很少从战略意义与政治作用的角度考虑科研项目的考核指标。有效的考核机制是推动党建与科研融合的重要保障,但目前在这方面存在较大缺陷。考核方式较为单一,主要以传统的书面报告、工作总结等形式为主,缺乏对实际工作效果的深入考察。不完善的考核机制,无法对科研人员的表现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难以调动科研人员参与融合工作的积极性。
二、新时代党建与科研融合的实现路径
(一)加强党建和科研的复合型人才培养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本文标题:(3篇)关于研究生培养机制在探索与思考材料汇编
链接地址:http://www.bibiwenku.com//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407133.html
版权声明
作者原创,不允许二次传播,一经发现收回会员权益,追究法律责任。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