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7日至8日,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正式提出和系统阐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这在党的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会议用“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精炼概括了这一思想的鲜明特点和理论品格。其中,“体”指本体,即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价值观念、优秀文化,亦指科学的思想理论;“用”指实践。“明体达用、体用贯通”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凸显了新时代文化理论创新,以及习近平文化思想有力引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生动实践,推动我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和历史高度,不断深化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提出了一系列重大观点、重大论断,形成了主旨鲜明、系统完备、逻辑严密、意蕴深邃的科学思想理论体系。习近平文化思想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的文化理论创新的重大理论成果,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根本遵循。
让我们把目光聚焦于当下,有一种现象完美阐释了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2024年12月,春节申遗成功。从最初中国人过“中国年”到现在“中国年”走向“世界年”,春节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如今,春节已经不只是我们中国人阖家团圆的节日,也成为全球共庆的文化嘉年华。春节的申遗成功犹如一颗璀璨星辰,照亮了中华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漫漫征途,也让我们深刻领悟到强国塑魂、担当历史使命的重要意义。2025乙巳蛇年是申遗成功后的第一个春节,非遗为新春增添了厚重的文化底蕴。而2025年央视春晚作为首届春晚,也为全球观众呈现了一场视觉与文化的双重盛宴,众多节目纷纷从中国传统非遗中汲取创作灵感,百余种非遗技艺巧妙呈现、熠熠生辉。比如,在开场视觉秀《迎福》中,传统文化短视频博主李子柒以其独特的非遗展示惊艳亮相,仅用短短几秒钟就展示了13种非遗技艺,引发网友刷屏,直呼“中国非遗太美了”。再比如,创意融合舞蹈《秧BOT》,机器人穿上了花棉袄,跳起了秧歌舞;中国传统建筑创演秀《栋梁》,以巧妙的榫卯结构、精美的斗拱装饰等为灵感,再现了中国古建筑的神韵;等等。整场晚会中,百余种非遗元素和多个国宝文物穿插其间,如同一幅流动的画卷。千般颜色万般姿态的中式美学,向世界展示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自信与魅力。
文化自信,源于历史传承与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所讲的:“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认识。”要深刻理解“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深刻把握“第二个结合”的精髓要义,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我们刚刚谈到的2025年央视春晚,就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创新呈现,这是“第二个结合”在文化领域的生动实践。也就是说,2025年央视春晚把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让古老的中华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了新的活力,也让我们更加坚定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行,不断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迈向新高度。
今天,我们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来学习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一是坚定文化自信,担负新时代的文化使命;二是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三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实践成就。
一、坚定文化自信,担负新时代的文化使命
中国共产党始终是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她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自成立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把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中华民族新文化作为自己的使命,不断书写文化建设的精彩篇章。
(一)担负新时代文化使命的必然要求
第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这一时期,战火纷飞,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毛泽东同志高瞻远瞩,明确提出“要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由此,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文化就像黑暗中的明灯,照亮人们前行的道路。比如,这一时期,我们耳熟能详的《黄河大合唱》《义勇军进行曲》,这些曲调激昂,振奋人心,唱出了中华民族的不屈与抗争,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投身革命的洪流中,浴血奋战,百折不挠。所以,每当唱起这些歌曲,我们心中就会涌起一股强烈的爱国之情和战斗勇气。这就是文化在特殊时期所迸发的强大力量。什么力量?凝聚人心,激发斗志。
第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这一时期是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一穷二白的局面,我们党及时提出要“改变经济落后和文化落后的面貌”,并确立了“科学文化现代化”的重要目标,激发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新中国的雄心壮志。因此,当时文化领域出现了很多反映社会主义建设的文学和电影作品。比如电影《马兰花开》,讲述的就是马兰不甘心做个平庸的家庭妇女,为参加祖国建设,努力成为一名出色的拖拉机手的故事。再比如电影《天山歌声》,讲述的是一支筑路大军在天山地区与困难和风雪作斗争,最终修通兰州到新疆这段铁路的故事。这一时期,通过这些影视作品,让更多的人看到社会主义建设的美好前景,激发了人们的劳动热情和创造力,使其以饱满的精神投入社会主义建设中,为国家发展继续添砖加瓦。
第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首先,我们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一个经典口号,即“五讲四美三热爱”。当时为提升社会风气和公民素质,1981年,全国学联等九家单位联合倡议在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中开展“五讲四美”活动。1983年,我们党成立了“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委员会,随后在全国掀起了精神文明建设热潮,促进了社会风气的好转,为改革开放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其次,我们在文学创作领域取得了突出成就。1981年,我们根据茅盾先生的遗愿,设立了茅盾文学奖,以鼓励优秀长篇小说的创作。一些获奖作品,如《平凡的世界》《白鹿原》等,如今都被翻拍成影视作品,丰富了群众的精神生活,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且,茅盾文学奖的设立也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文学创作的重视和支持,为文学事业的繁荣提供了重要的激励机制。最后,我们积极扶持文艺团体发展与创作,出台政策支持国有文艺院团、引导文艺工作者扎根人民。在这一政策的推动下,这一时期的文艺创作百花齐放,涌现了很多优秀作品。比如电影《焦裕禄》,展现了焦裕禄同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非常感人。再比如经典舞剧《丝路花雨》,以和平、友谊为主题,歌颂了劳动人民的光辉形象和各民族友谊的源远流长。总的来说,这些成果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注入了精神动力。
第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持续推进文化建设,制定了一系列针对性极强、阶段性明确的战略部署。从党的十八大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党的十九大提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到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确立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再到党的二十大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文化建设目标越来越明确,要求越来越高。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提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的要求,强调要“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这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标示了文化坐标,锚定了航行方向。
(二)新时代把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
第一,文化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点。2025年冬天,哈尔滨又火了。为什么?一方面是第九届亚冬会在哈尔滨的成功举办,体现了文旅融合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魅力;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哈尔滨百年的文化底蕴。我们知道,哈尔滨是一个多元文化交汇的独特城市,有很多不同风格的欧式建筑,比如世界闻名的圣·索菲亚教堂,它那独特的拜占庭式建筑风格,吸引了无数游客的目光,成为旅游热门打卡地。也就是说,哈尔滨独特的人文景观和历史风貌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一个优势。
第二,文化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因素。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在日益增长。比如,过去,农村生活是早上听鸡叫、中午听鸟叫、晚上听狗叫,而现在,广大人民可以在宽敞明亮的阅览室看一本书、在家门口的广场上跳一支舞,可以看一场电影、听一个戏剧、闹一场“村晚”、办一场“村BA”。无论生活在哪个城市,我们都能到博物馆触摸历史、到图书馆浸润书香,都能行走在传统村落品味乡愁,都能近距离感受多彩的非遗传承体验。
第三,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基础。若探寻“何以中国”,就必然绕不开何尊。
图上这件来自西周早期的青铜尊,内底部铸有122字的铭文,其中“宅兹中国”就是“中国”一词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文字记载。它就像一把钥匙,为我们打开了理解“中国”概念起源的大门,深刻体现了中华文化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传承脉络。在几千年的历史演进中,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成为伟大的民族,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之所以历经磨难而愈挫愈勇、奋发奋起,很重要的就在于创造了熠熠生辉、光耀世界的中华文明,培育和发展了博大精深、历久弥新的中华文化。
第四,文化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要求。打个比方,世界就是一个超大的地球村,不同文化、种族、肤色的人们生活在一起。他们中,有的喜欢吃比萨,有的喜欢吃饺子;有的喜欢跳桑巴,有的喜欢打太极。如果他们互相交流、互相学习,那么在地球中的生活就会和谐、有趣。同理,只有坚持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拉紧各国人民相互尊重理解的精神纽带,才能加快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和全球治理体系发生深刻变化,世界文化、人类文明的发展格局和演进态势也在经历调整和重塑。好的一面,世界范围内的文化多样化持续推进,文明交流互鉴日益广泛,人们对促进共同发展、维护和平稳定、推动文明进步的渴望更加强烈,需求更加迫切;不好的一面,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保护主义、孤立主义、民粹主义等思潮不断抬头,“文明冲突”“文明优越”等论调不时沉渣泛起,人类社会面临着思想割裂、文化纷争的共同威胁,人类文明站在何去何从的十字路口。
举个例子。2017年8月,抖音集团旗下的短视频社交平台TikTok进入美国市场后,短短三年就在美国迅速蹿红。2020年,它成为全球互联网圈最引人关注的项目。随后,美国政府宣称TikTok对美国国家安全构成威胁,考虑将其封禁。2024年4月24日,时任美国总统拜登签署了国会两院通过的“不卖就禁用”法案,要求TikTok母公司字节跳动在270天内将TikTok出售给非中国企业,否则这款应用程序将于2025年1月19日后在美国被禁用。随着法案生效期限的临近,大量IP定位在美国的用户,自称“TikTokRefugee”(TikTok难民)涌入了中国社交平台小红书。于是,从2025年1月14日开始,国内网友就发现自己的小红书上几乎“三步一个美国人”,满屏都是英文帖子。很快,中美网友就打成了一片,分享生活、学习语言、在线对账,还玩起了各种梗,如“交猫税”“交狗税”。美国政府以国家安全为借口封禁TikTok,意在编织“信息茧房”,控制言论自由。而美国网友在TikTok上见识到了一个真实的世界,更是通过与中国网友在小红书上的互动与交流,见识到了一个真实的中国,这彻底打破了美国政府精心编织的“信息茧房”。这一现象反映出一个深刻的道理:开放、交流、互鉴,是人类不变的主题,是各国民众发自内心的渴望,势不可挡。因此,我们坚持胸怀天下,始终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不仅将为人类贡献新的发展模式、发展道路,而且将把自己在文化创新创造中取得的成果奉献给世界。我们越接近民族复兴的目标,越是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就越需要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彰显中华文化影响力,让世界更多的人了解、理解并共享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从而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二、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是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总结党的历史经验、洞察时代发展大势提出的重大创新观点,彰显了对新时代文化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科学把握。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意识形态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面对改革发展稳定复杂局面和社会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媒体格局深刻变化,在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一刻也不能放松和削弱意识形态工作,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否则就要犯无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
在国外学者关于意识形态的研究中,德国当代哲学家哈贝马斯提出了一个观点,就是意识形态已经转移甚至消失了。他认为,现在的人们热衷消费,被琳琅满目的商品吸引了大部分注意力,而对政治并不关心,对斗争也没兴趣。但事实并非如此。西方国家高唱民主、自由,貌似不怎么讲意识形态,但实际上时时处处都体现着意识形态。换句话说,西方国家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针对的是谁?是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从近年来美国遏制中国发展来看,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的制度、道路不同于西方国家。我们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不要被西方学者的观点所迷惑。由此可见,意识形态的本质表象是文化,焦点是制度,通过文化攻击制度,最终动摇国家安全,分割国家利益。也就是说,意识形态表面上体现的是思想文化,而根本上是为了国家利益。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本文标题:文化思想主题党课讲稿:新时代中国逆袭的“文化密码”
链接地址:http://www.bibiwenku.com//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407101.html
版权声明
作者原创,不允许二次传播,一经发现收回会员权益,追究法律责任。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