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红色基因凝聚奋进力量——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专题党课

2025-07-03 07:03:52 121
联系客服提示-笔笔文库

“传承红色基因凝聚奋进力量——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专题党课”

同志们:

今天,我们齐聚在这里,共同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的重要时刻。首先,我谨代表镇党委、政府,向在座的各位党员同志致以最诚挚的节日问候!104年前,嘉兴南湖的一艘红船点燃了中国革命的火种;104年来,我们党从50多名党员的小党,成长为拥有9800多万名党员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104年后的今天,我们站在乡村振兴的主战场,更需要从党的光辉历史中汲取奋进力量,以“朴实心”守“为民志”,以“踏实劲”干“实在事”,做一名让组织放心、让群众满意的基层共产党员。

今天这堂党课,我不想照本宣科说“大道理”,想和大家聊聊三个“最朴实的问题”:我们从哪里来?我们现在在哪里?我们要往哪里去?

第一个问题:我们从哪里来?——读懂“红船”里的初心,才能守好脚下的土地

去年冬天,我去镇里的老党员张大爷家走访。83岁的他翻出一个褪色的布包,里面是1972年他入党时的《入党志愿书》,字迹已经模糊,但最后一句“我是农民的儿子,要为村里的穷日子拼一辈子”却清晰如新。张大爷说:“那时候入党,不为别的,就想让乡亲们吃上饱饭、住上砖房。”

这让我想起,我们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写在旗帜上。革命战争年代,300多万名党员牺牲,平均年龄不到29岁;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焦裕禄在兰考治沙累倒,王进喜“宁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改革开放后,“太行新愚公”李保国35年扎根山区,让140万亩荒山披绿;脱贫攻坚阶段,300多万名驻村干部吃住在村,1800多名同志将生命定格在扶贫路上……

这些数字和名字背后,是一个朴素的真理:我们党从“人民”中来,最终要回到“人民”中去。就像咱们XX村的老支书XX同志,退休10年仍坚持每天绕村转一圈,哪家屋顶漏雨、哪户老人缺药,他比谁都清楚;就像去年洪水期间,党员突击队连续72小时守在堤坝上,用身体筑起“人墙”——这就是我们的根,是刻在每一代共产党员骨子里的“人民基因”。

同志们,我们常说“不忘初心”,什么是初心?初心不是挂在嘴边的口号,是张大爷布包里的誓言,是老支书脚下的泥印,是洪水来临时第一个跳下水的身影。我们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更要记住:我们的“根”在泥土里,我们的“魂”在乡亲们的炕头上。

第二个问题:我们现在在哪里?——看清“乡村”里的变化,才能找准奋斗的方向

上周,我带着村“两委”班子去邻镇的示范村参观,有个细节让我触动很深:他们的村史馆里,挂着1980年的“缺粮户名单”、2000年的“外出务工登记册”,还有2023年的“返乡创业统计表”。从“吃不饱”到“能吃饱”,从“抢着外出”到“争着回来”,这不仅是一个村的变迁,更是我们党领导下农村发展的缩影。

咱们XX村这十年,变化也不小:2015年修通了村主干道,2018年建起了光伏发电站,2021年引进了高山蔬菜种植基地,2023年成立了村集体合作社……去年,村集体收入突破50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万元,比十年前翻了两番。这些成绩,离不开在座各位党员的付出——有的带头流转土地,有的义务当技术顾问,有的主动调解邻里纠纷。

阅读全文
(想阅读完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陆!)
如果喜欢本篇内容,请赞赏鼓励哦!
尚未有人赏赞,赶紧来一个吧
查看更多>>
请选择打赏类型
¥0.01
¥1
¥365
¥188
¥99.99
¥66.6
¥52
¥6.66
¥6
赏赞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传承红色基因凝聚奋进力量——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专题党课

链接地址:http://www.bibiwenku.com//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406209.html

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二维码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