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
今天,我们聚集在这里,共同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的光辉时刻。此刻,我们的党徽在胸前闪耀,党章在心中重若千钧,历史的回响与未来的召唤在会场交织。104年前,上海石库门的一盏油灯、嘉兴南湖的一叶红船,点燃了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之火;104年后,世界东方的巍巍巨轮正以“中国号”的姿态破浪前行,向全球展现着一个百年大党的青春朝气与使命担当。
今天,我想以“信仰”为线索,和大家一起回望三个“高光时刻”,思考三个“时代之问”,最终锚定一个“行动坐标”。这既是一次党课学习,更是一场精神的接力——我们不仅要读懂党的“来时路”,更要走好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新长征”。
一、回望三个“高光时刻”:信仰如何铸就“不可能的可能”?
(一)1921年:从“覆屋之下”到“开天辟地”——信仰是“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勇气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坠入“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列强铁蹄踏碎山河,不平等条约割裂主权,四万万同胞在“覆屋之下、漏舟之中、薪火之上”挣扎。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无数仁人志士用热血与探索证明:农民阶级的平均主义救不了中国,封建地主的“自强”救不了中国,资产阶级的改良与革命也救不了中国。
直到1921年,一群平均年龄28岁的青年站了出来。他们中,有北大图书馆管理员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写下“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有湖南一师的师范生毛泽东,在橘子洲头发出“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呐喊;有留日归来的李达,用《唯物史观解说》点亮思想的火种。他们没有财富,没有军队,甚至没有“合法身份”,但他们有信仰——马克思主义揭示的“历史规律”,共产主义描绘的“人类解放”,让他们相信:“只要主义真”,就能“砍头不要紧”。
这是信仰最原始的力量:当一个人相信“真理在自己手中”,他就敢以“蚍蜉”之躯撼“大树”;当一群人坚信“道路正确”,他们就能用“星星之火”点燃“燎原之势”。
(二)1949年:从“一穷二白”到“改天换地”——信仰是“越是艰险越向前”的韧性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同志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但摆在新生政权面前的是怎样的烂摊子?工业产值仅占国民经济的17%,钢产量15.8万吨(不及当时美国的1/118),文盲率超过80%,人均寿命35岁……西方预言家断言:“共产党解决不了几亿人的吃饭问题。”
但信仰的韧性,恰恰在于“把不可能变为可能”。
在西北荒漠,王进喜带领1205钻井队“宁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用“人拉肩扛”拖运钻机,用身体搅拌泥浆,让“贫油国”的帽子被甩进太平洋;在河南兰考,焦裕禄顶着肝癌剧痛,带领群众种泡桐、治盐碱,“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用475天的生命换来“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在福建东山,谷文昌带领群众“上战秃头山,下战飞沙滩”,用14年时间让荒岛变绿洲,留下“先祭谷公,后祭祖宗”的民间口碑。
这是信仰最深刻的底色:它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我将无我”的担当;不是空洞的承诺,而是“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坚守。
(三)2021年: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信仰是“弄潮儿向涛头立”的自信
2021年,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我们迎来了又一个“高光时刻”:经济总量突破114万亿元,占全球经济比重超18%;建成世界最大的高铁网(4万公里)、5G网络(基站占全球60%以上);历史性消除绝对贫困,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量子计算、北斗导航、探月工程、深海探测等“国之重器”领跑全球……
更重要的是,中国共产党用“中国之治”回应了“历史终结论”的诘问。当一些国家陷入“民主困境”“治理失灵”,我们的“全过程人民民主”让“民有所呼、政有所应”成为常态;当“逆全球化”浪潮冲击世界,我们的“一带一路”倡议让152个国家携手绘制“共同发展”的画卷;当新冠疫情考验各国治理能力,我们的“动态清零”政策用最小代价守护了最广大人民的生命健康。
这是信仰最鲜活的注脚:它不是故步自封的“老教条”,而是与时俱进的“活的灵魂”;不是“西方中心论”的翻版,而是“走自己的路”的自信。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本文标题:以信仰之光照亮复兴之路——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专题党课上的讲话
链接地址:http://www.bibiwenku.com//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406206.html
版权声明
作者原创,不允许二次传播,一经发现收回会员权益,追究法律责任。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