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1]。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2]22这表明,新时代强调的共同富裕是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双富裕。党和国家从以精准扶贫为重点,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了重大成就,已经积累了充裕的物质财富和丰富的建设经验,对新时代共同富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但是,精神生活的推进过程中还存在大量未知难题和挑战。因此,新时代加强对精神文明的建设,实现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今后很长一段时间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目前,现有的研究主要探讨了新时代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现实依据、内涵和实践路径。一是现实依据。杨勇兵认为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实践需要[3];柏路则认为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题中之义,是文明新形态的重要表征[4]。二是内涵。辛世俊、王丹认为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用以指导自身行为的精神状态,是人们一种积极向善的价值理念[5];刘秀华、马帅芃则认为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人们对高质量文化产品的需求度、个体的满足感和全社会精神文明境界的提高[6]。三是实践路径。刘东超认为实现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7];潘玉腾、金程远则提出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8]。不难发现,关于新时代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但是对于新时代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本身的核心要义、存在的现实阻滞以及有针对性的优化路径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一、张本继末:新时代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核心要义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之一。新时代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核心要义可以总结为三个层面:个人层面,强调个体精神境界的极大提升;社会层面,倡导社会精神文化产品共创共享;国家层面,强调民族文化自信显著增强。新时代要实现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首先就要充分掌握其核心要义。
(一)个人层面:强调个体精神境界的极大提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9]505。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在个体层面的核心要义是个体精神境界的极大提升,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个体对优质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精神文化产品主要是指书籍、影视、歌曲、舞蹈、绘画等,已经成为个体的一种“生活必需品”。新时代人民的物质需求已经很大程度地得到满足,人民群众逐渐注重自身精神层面的需求,开始追求心灵的充实、情感的满足。精神生活作为精神层面的一种活动状态,需要通过丰富的精神文化产品得到满足,因此,人民群众在阅读、创作、文艺等方面有更为广泛的需求。面对个体对精神文化产品多元化的需求,新时代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强调“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10]34,以优质、高雅、亲民的精神文化产品提升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另一方面,个体的理想信念应该坚定而远大。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不断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同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传承中华文明,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2]23理想信念是推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催化剂”,坚定而远大的理想信念可以给既定的目标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随着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的理想信念越来越坚定。新时代以更加坚定的理想信念筑牢精神之基,要坚守马克思主义信仰,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要把坚定而崇高的理想信念作为自己的精神导向,开拓自己的精神境界,把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推向更高远的境界。
(二)社会层面:强调精神文化资源更加富足
新时代精神文化资源极大丰富,是指在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努力奋斗下,社会可以给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包括文化、艺术、科技等方面的丰富的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活动,可以很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要,充实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提升人民群众的精神享受,使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受到充分地滋养。一方面,精神文化资源极大丰富意味着整个社会的精神资源共建状态被完全地释放出来。共建精神文化资源是实现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精神文化资源共建的充分释放,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创造性、自主性与选择性,人民群众会自主创造、选择与自身相适应的精神文化资源,这是人民群众在实践中感悟得来的。人民群众是精神文化资源的创造者,也是受益者,全社会共同努力,凝聚成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强大力量。另一方面,精神文化资源极大丰富意味着整个社会的精神文化资源共享状态被完全地释放出来。“共建才能共享,共建的过程也是共享的过程。”[11]96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人民群众不仅是社会精神文化资源的建设者,也是社会精神文化资源的共享者。当人民群众共建的优质精神文化资源被完全释放时,人民群众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将会更加密切,共同分享、共同学习形成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精神生态圈”。以共通为手段、共享为目的,通过共享精神文化资源,推动全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形成一个更加包容、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和谐社会。
(三)国家层面:强调民族文化自信显著增强
新时代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在国家层面上,主要强调人民群众焕发出强大的民族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12]这充分表明民族文化自信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意义。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关乎国家和民族的兴衰,而文化自信则是民族振兴最深层的力量。民族文化自信,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凝聚了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支柱。民族文化自信显著增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倡导民族文化的创新与发展。在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积极推进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丰富人民的精神食粮;充分吸收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推动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优秀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使之更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为人民群众提供丰富多样的精神食粮。二是强调文化交流互鉴的畅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的繁盛、人类的进步,离不开求同存异、开放包容,离不开文明交流、互学互鉴。历史呼唤着人类文明同放异彩,不同文明应该和谐共生、相得益彰,共同为人类发展提供精神力量。我们应该坚持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文明是多样的理念,让人类创造的各种文明交相辉映,编织出斑斓绚丽的图画,共同消除现实生活中的文化壁垒,共同抵制妨碍人类心灵互动的观念纰缪,共同打破阻碍人类交往的精神隔阂,让各种文明和谐共存,让人人享有文化滋养。”[10]434我们应该以更加开放的心态,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了解中国,通过文化交流互鉴给世界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三是人民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和关注度提升。随着国家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提高,他们开始更加关注自己的文化根源和身份认同,这种认同感使他们更加主动地了解和学习民族文化。实践表明,只有对自己的文化有强大的自信,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才能得到更大的发展和繁荣。
二、左支右绌:新时代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现实阻滞
实现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而又复杂的过程,它与人民的物质水平、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新时代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现实推进中仍有短板、人民对美好精神文化资源的需求与供给不对称、新时代人民精神生活有逐渐物化的倾向等问题,既阻碍了人民精神素质的提升,也不利于新时代全体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长远发展。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本文标题:党课讲稿:新时代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核心要义与优化路径
链接地址:http://www.bibiwenku.com//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406067.html
版权声明
作者原创,不允许二次传播,一经发现收回会员权益,追究法律责任。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