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家风家教始终是修身齐家、治国理政的重要基石。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家风的重要性,指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强调“家风不正,遗祸子孙”,要求党员干部“带头抓好家风,教育管理好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这深刻揭示了家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为新时代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作风建设指明了方向。今天,我们以“涵养优良家风,筑牢清廉基石”为主题,共同学习探讨家风建设的重大意义和实践要求,旨在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强化党性修养,以纯正家风涵养清朗党风政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坚实力量。
一、家风建设:厚植党性之根的时代命题
(一)家风:中华民族绵延赓续的文化基因
家风,即家庭世代相传的道德准则、行为规范和价值取向。它不仅是家庭成员共同遵循的行为规范,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家庭层面的具体体现。自古以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家国一体、家国同构的理念深入人心。孔子强调“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孟子提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都深刻阐明了家庭在社会治理中的基础性作用。诸如“岳母刺字”“孟母三迁”“包公家训”等历史典故,无不彰显着家风对于个人品德养成、社会风气涵养的深远影响。
家风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个体的品格,影响着家庭的命运,进而作用于社会风尚。它既承载着历史的厚重,又蕴含着时代的活力。一个家庭的家风,往往决定了其成员的道德水准、行为习惯乃至人生格局。在历史的长河中,无数仁人志士以优良家风熏陶子孙,使其成为国家栋梁,为民族复兴贡献力量。这充分表明,家风是中华民族绵延赓续的文化基因,是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精神纽带,是我们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深层文化支撑。
(二)优良家风:熔铸党员干部党性修养的固本之举
对于共产党员而言,家风建设更具特殊而重要的意义。党员干部的家风,不仅仅是个人私德的体现,更是党性修养、宗旨意识的直观反映,是衡量其清廉与否、作风优劣的重要标尺。
二、红色家风: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的强大力量
(一)革命先辈:以身作则树立家风的时代楷模
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家风建设。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无数共产党人以身作则,为我们树立了清正廉洁、大公无私的优良家风典范。
毛泽东同志作为我们党和国家的主要缔造者,对子女和亲属要求极严,明确指出:“恋亲不为亲徇私,念旧不为旧谋利,济亲不为亲撑腰。”他始终坚持公私分明,严禁亲属利用他的名义谋取私利,教育子女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周恩来总理一生无子女,但他对侄辈亲属提出“十条家规”,要求他们不搞特殊化,不谋私利,不搞特权,不以权谋私,不走后门,真正做到了“为政清廉,家风严谨”。刘少奇同志也曾严肃告诫子女:“不能因为我的关系,就比别人高一等,就比别人搞特殊化,而应该比别人吃更多的苦,比别人更努力工作。”
这些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其崇高的党性和模范的行动,为我们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红色家风。他们的家风,不仅是他们个人品格的体现,更是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念、践行初心使命的生动写照。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公而忘私、廉洁奉公”的共产党人本色,展现了对党和人民事业的无限忠诚,为全党树立了光辉典范。他们的红色家风,是激励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强大精神力量,是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根本保证。
(二)赓续传承:新时代红色家风的深刻内涵与实践要求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本文标题:2025年党性教育专题党课讲稿:涵养优良家风筑牢清廉基石
链接地址:http://www.bibiwenku.com//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405567.html
版权声明
作者原创,不允许二次传播,一经发现收回会员权益,追究法律责任。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