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园区党建办主任xxx。在园区工作的八年里,我亲眼见证了一片片荒坡变成厂房林立、机器轰鸣的产业热土,更亲历了党建如何从“墙上标语”化为“发展引擎”。今天,我想和大家聊聊咱们园区党建走过的路、趟过的河、结出的果——没有花架子,只有实打实的脚印;不说漂亮话,只讲管用的真招。
一、从“组织覆盖”到“根系深扎”——筑牢“红色堡垒”的硬底盘
初到园区时,企业“重经营、轻党建”、党组织“建而不活”、党员“隐而不显”是普遍现象。一家规上企业的老总曾直言:“王主任,机器一响,黄金万两。党建能帮咱多接订单吗?”这话像根刺,扎得我生疼,也让我清醒:党建若与发展“两张皮”,再好的牌子也是空架子!
“支部建在链上,服务沉到心上”成了破局第一步。我们摒弃“一刀切”模式,按产业关联、地域相邻原则,将园区划分为3大党建片区、8个网格,组建“装备制造”“新材料”“电子信息”3个产业链联合党委。数据是底气:两年内,新建非公企业党支部42个,覆盖企业从35家增至89家,党员人数从187人发展到516人。“车间党小组”“项目攻坚党小组”如雨后春笋,在机台旁、实验室里扎下了根。
“红色管家”制度是关键一招。我们选派32名退二线科级干部、优秀年轻党员担任“党建指导员”,每人包联5-8家企业。老同志有经验、有威望,年轻人有冲劲、懂技术。比如退休老局长李卫国,顶着酷暑帮“宏远精密”协调用地审批,企业老板感慨:“这‘红管家’比自家亲戚还上心!”党建指导员不仅是政策“宣传员”,更是难题“拆弹手”。两年来累计解决企业用工、融资、审批等难题217件,党员成为企业最信赖的“自己人”。
二、立魂:从“单打独斗”到“协同作战”——激活“红色引擎”的强动能
党建品牌不是“写出来的”,是“干出来的”。我们深悟:园区党建的魂,在于把党的组织力转化为生产力、竞争力!
(一)“技术攻坚党旗红”——把难题变课题
在“腾飞新材料”公司,一项进口设备核心部件长期受制于人,成本居高不下。党支部牵头成立“党员技术攻关小组”,5名党员工程师带头啃“硬骨头”。三百多个日夜,数十次失败。小组长张工母亲病重,他白天守车间,夜里守病床,图纸堆满床头柜。最终,团队成功研发替代部件,成本降低60%,年增效超800万元。老板主动申请扩建党支部活动室:“这面党旗,值千金!”
(二)“金点子变金果子”——让智慧涌流
我们搭建“党员创新工作室”“劳模工匠讲堂”等平台,推行“党员提案制”。仅2024年,就收到节能减排、工艺优化等提案136条,落地转化79条,创效逾2000万元。“华威电子”党员电工赵师傅提出“空压机余热回收”方案,年节电40万度。领奖时他搓着手笑:“我就想着,党员不能白挂这个牌!”
(三)“惠企服务零距离”——用真心换舒心
园区党群服务中心不是“盆景”,是“加油站”。我们整合市监、税务、人社等7个部门资源,设立“一站式惠企专窗”,党员轮值当“店小二”。“午间不打烊”“周末预约办”成常态,企业办事平均耗时压缩65%。疫情期间,“红色代办队”为37家企业“点对点”接返员工1300余人,保障了全球订单交付。一家台资企业经理送来锦旗:“党建有温度,兴业有力度!”
三、从“盆景示范”到“满园春色”——打造“红色矩阵”的新生态
品牌要立得住,必须可复制、能推广。我们着力构建“一核多元、百花齐放”党建生态圈。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本文标题:匠心铸魂聚力兴业——某某县工业园区党建特色品牌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链接地址:http://www.bibiwenku.com//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405063.html
版权声明
作者原创,不允许二次传播,一经发现收回会员权益,追究法律责任。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