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市社区医养结合的创新实践与优化策略

2025-06-20 07:03:52 121
联系客服提示-笔笔文库

社区是人们从事社会生产生活的基本场域,也是应对人口老龄化、为老年人提供医养结合服务的基础单元。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老年人医疗和养老需求急剧增加。社区医养结合通过整合区域医疗、养老等资源,依托家庭、机构及社区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慢病管理、康复护理、精神慰藉等综合性服务,成为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举措。

我国医养结合的政策支持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老年人医疗保障和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将其作为民生工作的重点领域。2000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老龄工作的决定》,提出建立健全社区管理和社区服务体系,建立以家庭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社会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机制。2001年6月,民政部推行“社区老年福利服务星光计划”,在社区建设老年服务设施,推行入户服务、日间照料、文体娱乐等养老服务。2006年2月,《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提出,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服务体系。2011年9月,《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推进供养型、养护型、医护型养老机构建设,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2011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鼓励在老年养护机构中内设医疗机构。2011年12月发布的《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提出,开展面向全体社区居民的医疗卫生等服务项目,满足老年人、残疾人等社会群体服务需求。

在中央政策指引下,各地积极开展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实践探索。例如,武汉市江汉区从2007年起,先后在民族街等卫生服务中心设立康复养老床位,为失能、半失能和慢病老人提供康复养老服务。青岛市从2004年试行家庭病床,在老年护理院推行医养结合,在2011年探索医疗机构“专护”试点,2012年将社区家庭病床、老年护理院养老护理,以及医疗机构“专护”统一为居家主导的长期护理保险。①

2013年9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提出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强调推动医养融合发展。2015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民政部等部门《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指导意见》,积极推动医养结合政策落地。从2016年起,原国家卫生计生委、民政部组织开展全国医养结合试点工作,推进医养结合实践探索。2019年10月,国家卫生健康委、民政部等部门印发《关于深入推进医养结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强化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衔接,推进医养结合机构“放管服”改革。2021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强调深入推进医养结合。2022年3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发布《关于开展社区医养结合能力提升行动的通知》,提出提升居家社区医养结合服务能力,推动基层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有机衔接,切实满足辖区内老年人健康和养老服务需求。2023年3月,国家卫生健康委、民政部发布《关于推广医养结合试点工作典型经验的通知》,要求注重居家社区服务、大力发展机构服务、深化医养签约服务。2024年12月,国家卫生健康委、民政部等部门发布《关于促进医养结合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强调促进医养结合服务高质量发展,推动实现健康老龄化,不断增强老年人健康养老获得感。在中央政策推动下,各地积极探索推进社区医养结合服务,为社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健康等综合服务。

随着我国医养结合政策的持续完善,医保报销、长期护理保险等配套措施在试点工作中成效显著,社区医养结合因其更为具象,在服务模式创新、服务内容拓展、问题破解等方面取得积极突破,相关理论研究和运行机理分析也在不断探索中走向深化。

城市社区医养结合的服务定位及实践模式

城市社区医养结合强调在社区范围统筹医养资源,为老年人提供所需综合服务。当前,基于我国医养结合试点经验和各地实践探索,城市社区医养结合已形成多样化的实践模式,不同城市在服务供给、资源整合等方面展现出各具特色的创新路径。

城市社区医养结合的服务定位。近年来,养老模式主要有家庭养老、机构养老和社区养老三种场所不同的养老方式。其中,家庭养老、机构养老强调老年人居住生活在家庭或机构,并由家人或机构提供养老照料服务。社区养老则展现出更复杂的特征:一方面,社区作为养老场所,为老年人提供活动空间和支持网络;另一方面,社区养老还涉及多样化养老经济来源、多层次养老服务供给体系等要素,其内涵已超出单纯的空间范畴。从养老经济来源来看,除老年人个人储蓄及家庭供养外,政府通过发放救助补贴、福利津贴等财政支持方式,为养老服务体系提供重要的经济保障。从养老服务供给看,家庭养老、机构养老都不排除家庭和机构外的养老支持。社区养老可视为对家庭养老、机构养老的功能补充,以协助老年人获取多样化的服务。因此,社区养老是由各种社区组织及社会网络所提供的对家庭、机构的支持性养老服务,它满足了社区老年人的基本养老服务需求,也可提供个性化医疗支持等。

医养结合强调将医疗资源与养老资源对接,为老年人提供医养、康养及安养等综合性服务。城市社区医养结合是基于社区老年人需求,在社区提供养老服务的同时,叠加医疗卫生服务,由社区医养机构及社会网络等,为老年人共同提供生活照料、精神慰籍、预防保健、慢病管理、疾病治疗、康复护理、长期照护、临终关怀等服务。城市社区医养结合强调推动社区内外医养资源整合,推进社区医养结合行动,有效解决“看病地方养不了老,养老地方看不了病”难题,满足社区老年人“在地安老”“健康养老”的需求,提升老年人晚年生活质量。

城市社区医养结合的供给主体呈现多样化特征,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协同市场、社会等力量共同推进社区医养结合服务体系建设。由于老年人在年龄、健康状况、家庭支持及经济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其医养需求也呈现多样化特点。为实现供需精准匹配,需加强政府、社区、企业和社会组织等多主体间的合作,在服务供给过程中充分对接老年人需求,鼓励其参与决策,以其乐于接受的方式提供个性化服务。通过多方主体协同服务,城市社区医养结合能够更有效地满足老年人需求,从而提升其获得感、幸福感。

城市社区医养结合的创新实践。在城市社区层面,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呈现出更为丰富的实践模式。从实施路径来看,社区医养服务的有效开展始终依托于特定的服务场域。基于医养结合服务提供的场域,当前医养结合实践可划分为三种:居家医养结合服务、机构医养结合服务、社区医养支持服务。

居家医养结合服务。居家医养结合指以老年人家庭为主要场所,通过家庭医生签约、家庭病床或者长护险家护服务等方式,为老年人提供医疗、康复、护理等服务。其中,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适用于生活可自理,或有人照料、医疗需求不高的老年人,签约医生可为居家老年人提供保健咨询、疾病干预、预约转诊、健康管理等医疗服务。家庭病床适用于医疗需求较高的老年人,由医疗机构在老年人居所建立,为其提供居家诊疗、康复、护理等居家医疗服务。长护险家护服务主要针对符合条件的失能老人,老人在由家人照料的同时,再由长护险定点医疗机构上门提供以康复为重点的家护服务。

居家医养结合服务的最大特点,是老年人居住生活在家庭,在保障基本养老照料的基础上,通过契约化医疗服务实现居家医养结合。这种模式更适合生活自理程度高、医疗服务需求相对较低的老年人。在实际运行中,还需考虑居家社会化照料服务的可及性,以及质量保障问题、医务人员服务成本等。基于我国老年人的居家养老偏好特征,构建完善的居家养老支持体系并配套专业化医疗服务,对于有效满足老年人居家医养需求具有现实必要性。

机构医养结合服务。机构医养结合服务指社区医疗、养老机构通过推动医疗与养老功能整合,将生活照料和医疗服务结合在一起,为机构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生活照料和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医养结合的方式有三种:一是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即立足现有养老服务机构,通过新建医院或医务室等引进医疗服务,为老年人提供健康监护、常规治疗、康复护理等服务。二是医疗机构增设养老服务,即医疗机构通过新建养老病床、引进养老设施等提供医养结合服务,在提供疾病诊治的同时,为老年人提供养老照料服务。三是医疗与养老机构同建或签约合作服务,即对医疗与养老机构进行同址规划建设,或者推动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就近择优协议合作,给老年人提供更便利的医养结合服务。

阅读全文
(想阅读完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陆!)
如果喜欢本篇内容,请赞赏鼓励哦!
尚未有人赏赞,赶紧来一个吧
查看更多>>
请选择打赏类型
¥0.01
¥1
¥365
¥188
¥99.99
¥66.6
¥52
¥6.66
¥6
赏赞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我国城市社区医养结合的创新实践与优化策略

链接地址:http://www.bibiwenku.com//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404553.html

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二维码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