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一个民族在生存与发展过程中最能够引人深思、打动人心的精神力量。乡村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内容之一,不仅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发源地,还是延续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加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坚定农民群众的文化自信,可以为乡村振兴提供持久的精神力量。
接下来我从“乡村文化振兴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一、乡村文化振兴的概念
首先我们来了解下什么是“文化”?“文化”一词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看似是一个很普通的词语,但是它的定义有着久远、复杂且深厚的内涵。文化一词中蕴含着自然界天道的规律与人伦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并且两者互相联系,以维持社会的运行。“文”与“化”相结合表明了“以文教化”之意,体现了文化有着柔和感化教化功能,与暴力野蛮相对立。大多数研究该领域的学者认为,文化渗透在人们的日常,能够体现行为习惯和风俗习性。并且,约定俗成的风俗习惯对后世产生着深远的影响,例如衣食住行、伦理道德等方面。
按照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解释,
而“乡村文化”则是中华五千年来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和来源。乡村文化是广大乡村群众在乡村这个大环境下发展形成的,主要分为物态、制度、行为和精神四个方面。
乡村文化反映在乡村村民独特的生活方式里,包括民风民俗、饮食习惯、劳作方式等等。乡村文化同时也体现乡村及居民的精神面貌中,主要是广大农民群众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乡土人文气息,比如平时的文化活动、人们的风俗习惯、思想道德观念等等。
二、为什么要大力实施乡村文化振兴战略
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的,报告中提到五大目标: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乡村文化振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乡村文化基础设施的振兴、乡村民俗文化旅游产业的振兴、乡村文化人才的振兴以及乡村公共文化的振兴。乡村文化振兴主要指寻找出乡村中存在的丰富、优秀并且具有时代价值的文化资源,要传承和保护好优秀乡村文化,实现乡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富裕。文化是一个民族永续发展的精神支柱,乡村文化同样是一个乡村繁荣发展的精神力量。通过乡村文化振兴坚定广大村民群众的乡村文化自信,激发活力,丰富群众生活。在党的XX大报告中对建设农业强国提出指导方针,要积极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振兴工作,乡村文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一环,也是乡村振兴发展的内在精神动力。在乡村振兴进程中积极推进文化振兴,培育文明乡风、树立良好家风,对提升乡村振兴文明程度具有重要价值。
三、我县在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乡村文化建设思想认识不足
第一,农民对于乡村文化的自信心不强。树立乡村文化自信有利于培育农民的“主人翁”意识,认识到自身对于乡村建设的重要作用,成为推动乡村建设的内生动力。90年代中国已经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农业社会迅速向工业社会转型;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城市化水平远超农村,城市在社会结构所占比重不断攀升。这些原因也导致了农业收入的相对减弱,造成了从事传统性农业的农民只能维持低质量的生活,从而农民从心理上对土地产生了割舍感,开启了“农民工”的热潮。农村向城镇规模性和持续性的人口迁移,是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中显著性的问题。“农村人口向城市大规模转移和跨区域流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传统农村社会的经济结构和以血缘、地缘关系为基础的文化共同体。”由于绝大多数人认为城市和乡村分别代表现代和传统的两极,因此城乡融合中出现的社会矛盾根源之一,是来源于传统与现代文化的碰撞。这种文化的冲突不仅造成了农民在城市中个体城市边缘化状态,而且导致农民对自我价值丧失了自信,认为乡村落后于城市。这种认知使得农民从主观上盲目舍弃乡村文化,淡漠传统民俗节日,摆脱乡规民俗的制约,家庭观念和集体意识淡化。同时过度地追逐城市文化,盲从现代性文化和行为,导致消费主义、拜金主义等在农村社会的盛行,进而导致了乡村伦理道德失去原有风貌,取而代之的是理性化的交往方式。近些年,我县部分群众对于传统节日仪式感逐渐淡薄、农村地区各种民俗节庆不兴等文化现象的出现,主要归结于对传统文化价值的淡忘。而传统节日中包含着亲情羁绊、敬祖意识、对自然的敬畏等内涵,现如今传统节日被淡忘,也就意味着乡村文化面临断裂的危险。
第二,乡村文化建设阻力大,干扰因素多。根据实地调研可知,当前我县绝大多数农民思想道德观念有所提升,但是部分农民在思想上依然存在问题。封建迷信、赌博、婚丧嫁娶铺张浪费、低俗网络直播成为干扰乡村文化振兴的因素。消费主义陷阱导致的过度浪费、村民的消费观念以及消费结构的不合理,存有婚丧嫁娶大操大办、天价彩礼现象。再者,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同时,一些西方不良社会思潮,如部分网络直播和网络赌博等低俗的网络文化,渗透、冲击着部分农民的精神世界,占据他们大部分时间,磨灭他们前进的动力。因此,要抵制懈怠、庸俗、低俗等的不良观念,传承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等向上的实干精神。
(二)乡村文化建设投入不足
(三)乡村特色文化发展水平低
乡村特色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传承与发展是生成文化自信、推动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在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乡村特色文化面临传承、发展方面的问题。一方面,乡村特色文化面临传承困境,主要表现为缺乏传承意识与传承者。在现代化浪潮的发展下,农村人口流动性强,“空心化”现象严重,农村人口大量流失,进而导致了一些地方乡村文化符号逐渐丧失。比如承载着乡愁记忆的自然村居、传统建筑、民俗、方言等被破坏、弱化甚至消失。对于乡村特色文化的传承问题,部分人缺乏正确认知,认为乡村特色文化过于老套、没有新意、不够流行,也存在迫于现实生活,无法归乡传承的情况。我县的皮影戏、花鼓戏、舞狮等乡村特色文化的现有从业者老龄化结构严重,缺乏后继者,传承问题遭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另一方面,乡村特色文化缺乏创新性发展。“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乡村特色文化之所以不被人重视,被青年人一代认为是“黄昏文化”,是因为它没有激活文化基因,没有完全跟上时代的步伐。只有实现创新性的转化发展,才能够不断地增强其文化内涵,以实现创新性发展。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本文标题:乡村文化振兴实践与探索调研
链接地址:http://www.bibiwenku.com//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404301.html
版权声明
作者原创,不允许二次传播,一经发现收回会员权益,追究法律责任。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