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讲稿:德昭天下照亮心灵

2025-05-18 07:03:52 122
联系客服提示-笔笔文库

党课讲稿:德昭天下照亮心灵

很荣幸能在此为大家探讨“四德”教育的第一课社会公德,我认为守护公德不是做给人看的,更不是有利可图,而是出自内心的道德戒律,对个人、家庭都十分重要,前段时间我看了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平凡英雄》,为了救助一名6岁的小男孩,各行各业齐心协力,相互帮扶,完成了1400余公里,8小时的生命跨越,这就是我们一直追求的社会公德。下面我结合个人的学习理解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谈一谈为何崇“德”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中华民族历来强调“立德修身”,古人讲“德者,国之基也,才之帅也。人无德不立,官无德不为。”德,是国之大体、民之大义。立德,不仅是成才立业之本,更是治国安邦之道。

(一)人无德不立。今天,我们评价学生,叫品学兼优,评价知识分子,叫道德文章,评价艺术家,叫德艺双馨,评价干部,叫德才兼备,无一不把德行放在首位。厚德之人,积德虽无人见,然行善必有天知;失德之人,积恶虽无立显,但行恶必有灾殃。就像《红楼梦》里王熙凤,本是大观园中能力最强的,但为人处世太精明,以至于生前无限风光,死后草席裹身。这就是“失德”的结局。

(二)家无德不兴。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眉山三苏祠考察调研时指出:“家风家教是一个家庭最宝贵的财富,是留给子孙后代最好的遗产。”习近平总书记就有良好的家风,习近平五六岁时,母亲齐心背着他给他买讲岳飞故事的小人书。买回来之后,母亲就给习近平讲“精忠报国”“岳母刺字”的故事。习近平问“把字刺上去,多疼啊!”他母亲讲“是疼,但心里铭记住了”。“精忠报国”四个字,习近平从那时候一直记到现在,成为他一生追求的目标。也正是家庭的德育,塑造了习近平的家国情怀,也成他修身齐家治国理政的信念源泉。

(三)国无德不强。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引用管子的《管子·牧民·四维》“国有四维,礼义廉耻。四维不张,国乃灭亡。”这里的四维指的是礼、义、廉、耻四种纲纪,是中国传统社会共同的行为规范与道德标准。翻开厚重的历史扉页,从夏桀到商纣王,从周幽王到秦二世,多少王朝的覆灭,政权的更迭,也都因为“德”的缺失。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道德建设,坚持以崇高道德感召鼓舞,以模范榜样示范引领推动形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德行天下的浓厚氛围,为奋斗新时代、奋进新征程,立根塑魂、正本清源。

二、说一说何为社会公德

阅读全文
(想阅读完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陆!)
如果喜欢本篇内容,请赞赏鼓励哦!
尚未有人赏赞,赶紧来一个吧
查看更多>>
请选择打赏类型
¥0.01
¥1
¥365
¥188
¥99.99
¥66.6
¥52
¥6.66
¥6
赏赞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党课讲稿:德昭天下照亮心灵

链接地址:http://www.bibiwenku.com//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400708.html

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二维码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