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乡镇人大工作质效
乡镇人大位于我国国家权力机关的最末梢,是我国地方国家政权的重要基础,是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基层阵地。今年3月11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法〉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各级人大代表在坚持好、完善好、运行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的职责使命。从现阶段的实践情况来看,乡镇人大工作在民主选举、代表履职服务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校准靶心,破解症结,进一步提升工作质效、激活基层治理效能。
完善乡镇人大代表选举闭环
全过程人民民主贯穿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各环节,其中,民主选举居于前置性、基础性地位。根据我国宪法规定,县乡两级人大代表是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所有年满18周岁、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未被依法剥夺政治权利的公民都合法拥有参与基层人大代表选举以及被选举为基层人大代表的权利。乡镇代表作为群众“家门口”的人,通过直接选举产生,选举得好不好,直接影响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运行。
把准资格“入口关”。当前,有的地区在推荐提名代表候选人时,对代表人选的性别、职业、党派等结构性要求比较重视,把关较严;而对代表人选的素质、能力等相对重视不够,把关较松。对此,乡镇人大要充分尊重人民群众在选举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把好代表的“入口关”。一是坚持德才兼备标准,在严格把好代表人选政治关、结构关的同时,也要着重考虑其参政议政的意愿、能力,对履职意愿不强、热情不高、能力不足的,不推荐提名。二是树立长期选才理念,建立人选资源库,将现任代表中的骨干分子、各行业先进模范人物以及热心国家大事的各界人士等纳入资源库,进行长时间考察,保证代表整体素质。三是探索公开承诺制度,以清单形式列明当选代表后的履职要求,通过递交承诺书等形式,增强其履职责任感和使命感,提升履职动力和压力。
把好选举“组织关”。当前,一些地方在直接选举中不同程度存在选民参选率不高等问题。对此,要不断创新方式,扎实组织选举。一方面,织密宣传网络,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广泛深入宣传,把思想讲通、政策讲透、纪律讲明;开展正式候选人“线上+线下”见面活动,可通过直播、录播的方式让候选人与代表见面,接受选民提问,保障选民知情权、参与权和选举权。另一方面,不断丰富形式,开发线上选民登记系统,整合户籍、社保等政务数据,结合网格化管理开展入户摸排,对流动选民进行“云联系”,努力做到村(社区)不漏户、户不漏人、人不漏项。
把严全程“安全关”。我国的选举制度不仅有科学的选举程序,而且有严格的监督机制。在乡镇人大工作中,应进一步严格纪律约束,强化工作督导,人大、纪检等联合进行全程监督,对违背政策、擅作主张增减程序或者弄虚作假、徇私舞弊的行为严肃处理。同时,抓实群众监督,探索建立观察员制度,邀请媒体工作人员或在选民中有威望的人员担任选举观察员,列席选举筹备会议,参与投票活动。
提升乡镇人大代表履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