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
在2025年全国两会上,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成为备受瞩目的焦点议题。两会的召开,为文旅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新方向、注入了新动力。作为文旅部门的一员,我们肩负着推动文化传承创新、旅游产业升级以及文旅深度融合的重要使命。接下来,我将结合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围绕两会精神,与大家深入探讨如何在实际工作中推动文旅部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一、两会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论述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通过创新和丰富消费场景,加快数字、绿色、智能等新型消费的发展,同时优化休假制度,释放文化、旅游、体育等领域的消费潜力,并完善免税店政策以推动入境消费的增长。这一系列政策举措,为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和发展机遇。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提出打造入境旅游首站城市,围绕不同客群推行便利化服务,以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倡导普惠旅游,推动资源向县城及县域以下城市配置,让全体人民共享旅游发展成果。海洋旅游作为旅游强国建设的战略新空间,也成为两会关注的热点,各地正因地制宜发展海洋旅游,推动其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这些新理念、新思路,为我们在文旅融合实践中提供了创新方向和行动指南。从政策导向来看,国家对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进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提升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考古研究水平。这意味着我们在文旅融合过程中,要更加注重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将文化遗产作为旅游开发的重要资源,实现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在促进消费方面,优化休假制度、完善免税店政策等措施,旨在激发文化旅游消费潜力。我们要抓住这些政策机遇,开发更多优质的文旅产品和服务,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推动文旅消费市场的繁荣发展。
二、文旅部门工作现状与融合困境
近年来,各地文旅系统积极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通过与文化、科技等产业的深度融合,旅游业不断创新产品和服务,提升旅游体验的质量和吸引力,推动了地方旅游业的转型升级。例如北京、上海、浙江、江苏、广东等地依托各自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自然景观资源和发达的经济基础,积极推动“旅游+”,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融合发展模式。然而,在文旅融合的进程中,我们也面临着诸多困境。
(一)政策协同不足。文化、旅游、科技等领域政策衔接不畅,导致多头管理、重复审批与资源浪费。政策体系碎片化与资金供给不足,制约文旅演艺规模化、可持续发展。财政补贴覆盖面狭窄,中小型文旅演艺项目融资渠道单一,社会资本参与度低,市场化运作能力受限。专项扶持基金缺位,版权质押、收益权证券化等金融工具应用不足,难以满足行业长期发展资金需求。
(二)内容创新不足。文化资源转化浅层化与叙事逻辑单一化,削弱演艺产品市场竞争力与情感共鸣力。文化挖掘流于形式,历史、非遗等资源多停留于符号复刻,缺乏深度提炼与现代语境重构。创作内容高度同质化,地域特色弱化,“剧本杀+旅游演艺”等模式盲目复制,导致产品辨识度低下。IP衍生开发能力薄弱,缺乏从内容创作到主题空间、数字藏品的全链条运营,文化附加值转化率低。
(三)人才短缺。高校培养与行业需求脱节,传统艺术教育偏重理论,数字化技术、运营管理等实践课程供给不足。跨界协作机制缺失,编剧、技术团队、旅游企业间沟通壁垒高,资源整合与成果转化效率低下。职业培训体系不健全,从业人员技能更新滞后,难以适应智慧演艺、虚拟交互等新技术迭代需求。
(四)技术应用失衡。数字技术应用浮于表层,XR、全息投影等技术过度追求视觉冲击,未与叙事主题深度融合,削弱文化内核的表达深度。智能硬件设备更新滞后,剧场声光电系统、交互装置等基础设施适配性不足,难以满足沉浸式体验对技术稳定性的高要求。核心技术研发自主性薄弱,关键算法、渲染引擎等技术依赖进口,技术迭代速度与艺术创新需求严重脱节。以一些文旅演艺项目为例,虽然投入了大量资金引入先进技术,但由于技术与内容融合不佳,导致观众体验不佳,市场反响平平。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方面,部分地区存在过度开发、保护不力的问题,使得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受到破坏。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文旅融合的高质量发展,亟待我们加以解决。
三、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本文标题:2025年两会专题党课:以两会精神为动力,推动文旅部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链接地址:http://www.bibiwenku.com//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394588.html
版权声明
作者原创,不允许二次传播,一经发现收回会员权益,追究法律责任。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