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主体性的历史向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文化主体性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推动文化发展的实践活动中历史地形成的。把握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坚持过去、现在、未来相贯通,深刻把握中华文化从未中断的历史连续性、在危机中重建的历史韧性、推动文明互鉴的世界历史视野,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历史认同和文化自信。
马克思主义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文化是人类在改造物质世界的同时改造精神世界的产物。作为人类特有存在形式,文化既体现为人类把自身的思想、意志、情感等灌注到物质生产活动中从而使自然界“人化”的过程,又体现为人类以自身所创造和积累的精神文明成果改造人的主观世界从而“化人”的过程。作为文化意义上的自我,文化主体性是指人们通过对日用而不觉文化生活的反思,超越了文化存续的自在本能状态,实现了对自身文化的自觉认同和主动归属。文化和文化主体性都具有突出的历史性。马克思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这里的“条件”,不仅包括已有的环境、生产力、交往形式等物质社会条件,而且包括已有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情感寄托等精神文化条件。随着物质生产和社会制度发生变迁,文化也会或快或慢地发生变革,文化主体性也会或多或少地发生变化。把握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就要从历史的高度认识其社会功能、价值意义和生命力量。
从历史连续性把握文化主体性。文化主体性离不开时间性,这种时间性不是短时段的碎片性,而是长时段的绵延性。生活在特定文化形态中的人们,只有在长时间里保持对其享有的文化的自觉性和认同感,“昨日之我”和“今日之我”才能统一为同一个自我,否则身份认同就会被撕裂、被切断。在漫长的人类历史发展长河中,世界各地先后诞生了众多各具特色的古老文明,但只有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五千多年来,中华大地上的各个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培育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铸就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认同、价值认同和思想认同。从何尊“宅兹中国”的文化空间自觉到“克明俊德,以亲九族”的伦理秩序构建,从春秋战国时期“轴心突破”的人文精神觉醒到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流意识形态确立,从唐代儒释道合流到宋明理学对儒家精神的创造性回归,中华民族始终以文化发展的自主性支撑文明演进的连续性,以文明演进的连续性彰显文化发展的自主性,锻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浸入中华儿女的价值基因,化作中华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成为破解“何以中国”的精神密码。新时代巩固文化主体性,就要坚持中华文化发展的连续性和自主性相统一,反对把传统和现代对立起来的思想陷阱,反对文化虚无主义和价值虚无主义,在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守护中华民族的精神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