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上,我国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着力完善目标优化、分工合理、高效协同的宏观经济治理体系,不断丰富政策工具箱,有效提升宏观经济治理效能,扎实推动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增多,国内有效需求潜力尚待释放,需以自身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确定性应对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变化的不确定性,统筹好政策制定和执行全过程,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为经济持续向好提供有力支撑。
在多重目标中寻求动态平衡
持续优化经济结构、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建设美丽中国、统筹发展和安全是衡量经济治理效能的多重维度。只有加强全面谋划,在多重目标中寻求动态平衡,打好政策“组合拳”,才能不断提高经济治理的整体效能。
实现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相结合,有效衔接短期目标与中长期目标。2024年四季度以来,我国出台了一揽子增量政策,宏观政策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有效对冲了经济下行压力。所谓“一揽子增量政策”,是指更好兼顾当前与长远、总量与结构的完整政策体系,既有利于短期稳增长,又能激发中长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潜力动能,既是为了应对当前困难和压力,更是锚定现代化强国目标,确保经济基本面长期持续向好。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预期目标是5%左右,这个目标不仅考虑到当前经济潜在增速水平和支撑条件,而且与“到203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远景目标作了衔接。只有努力确保宏观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带动居民家庭普遍增收,持续改善企业利润水平,才能切实稳定社会预期、提振信心。
聚焦需求侧管理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供需更高水平动态平衡。供给和需求是市场经济内在关系中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供给规模扩大与结构优化要以需求变化为导向,需求的实现又依赖供给。我国拥有全球规模最大、最具成长潜力的中等收入群体,消费需求潜能大,亟待通过全方位扩大内需,并以有效投资带动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增加绿色低碳、安全优质的新供给,实现供需更高水平动态平衡。展望“十五五”时期,需抓住服务消费潜力加快释放的契机,进一步破除各类市场准入壁垒,综合运用财税、金融等政策,增加优质服务供给,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元需求。
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近年来,我国绿色低碳发展取得明显进展,衡量绿色转型的指标持续向好,可再生能源发电总装机占比超过50%,2024年全国万元GDP二氧化碳排放同比下降3.4%。但客观上,绿色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依然复杂,国内能源结构偏煤、产业结构偏重、环境约束偏紧等问题仍然存在。宏观政策上要聚焦加力推动绿色低碳技术突破,促进优质要素向绿色生产力方向汇聚,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提供更强劲的动能。例如,“两新”政策就是一项体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目标统一性的举措,通过推动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开展回收循环利用行动和标准提升行动,对扩大有效投资、提振居民消费、加快绿色转型有综合带动效应。
促进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有机结合,增强国内国际市场联动效应。支撑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市场空间,不只是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还有广阔的国际市场,只有促进内外部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融合创新,增强国内国际市场的联动效应,才能进一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从宏观调控的角度看,加快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有助于优化生产力布局,实现市场机制高效运行与政府作用精准发力之间的协调统一。为此,需以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激活内需潜力,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以开放汇聚更大的创新之势和合作之力,为经济稳定增长创造更多有利条件。
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实现发展和安全的动态平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国际环境和国内条件都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地缘政治冲突频发,我国也处在经济结构转型的关键阶段,结构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为了应对外部的不利影响,需要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增强政策之间的协同性,兼顾多重目标,统筹好粮食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金融安全等,更好发挥政策集成优势,以确保宏观经济治理发挥最大效能,更好实现发展和安全的动态平衡。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本文标题: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提升治理效能
链接地址:http://www.bibiwenku.com//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394098.html
版权声明
作者原创,不允许二次传播,一经发现收回会员权益,追究法律责任。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