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扮演着联结城与乡的重要角色,是国家治理的基本单元和国民经济的底部基础,也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重点区域。人口流动与县域城镇化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人口流动是城镇化进程中的重要推动力之一,为县域城镇化提供了重要的人力资源和发展动力,而县域城镇化则为人口流动提供了更好的生活和发展环境。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推进县域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已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一环。
《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提出,要尊重县城发展规律,顺应县城人口流动变化趋势,统筹县城生产、生活、生态、安全需要,因地制宜补齐县城短板弱项,促进县城产业配套设施提质增效、市政公用设施提档升级、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环境基础设施提级扩能,增强县城综合承载能力。并要求,到2025年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取得重要进展。这为县域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本文通过梳理近年来关于人口流动和县域城镇化的相关文献发现,我国跨省区人口流动中近域化流动趋势加强。这一现象使得县域成为人口流动的重要目的地,尤其是农村人口向县域的流动显著增加。如何顺应人口流动趋势,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加快推进县域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是当前我们面临的重要问题。
人口流动分布理论认为,人口流动是受到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形成了现在人口流动的分布格局。该理论探讨了人口在不同地区间迁移和分布的模式及动因,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人口从农村向城市、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向东部发达地区的流动趋势日益明显,形成了独特的人口流动分布规律。具体而言,人口流动主要集中于东部地区,这些区域因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而吸引了大量流动人口。相比之下,中西部地区的流动人口数量较小,且多愿意流向东部发达地区。
人口流动的模式。按人口流动的方向划分,大致可以分为农村人口向城镇流动、城镇人口向农村流动、城乡内部流动和从小城市向大城市流动这四种模式。由于农村地区经济相对滞后、就业机会有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够完善,大量农村人口向城镇流动。流动人口选择去到城市中,以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更高的薪资收入和更完善的公共服务。随着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推进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乡村的环境得到改善,于是又出现了部分城镇人口向农村流动的模式,一些城镇退休职工回到农村养老、城市居民到农村休闲度假或者城市的企业到农村投资等。城乡之间的双向流动是我国城镇化进程中最为显著和普遍的人口流动模式。除此之外,还存在人口在城乡内部和从小城市向大城市的流动,这主要是由于城市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因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而引发的。大城市相比于小城市,在就业机会、收入水平、公共服务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因此也会吸引来自小城市的人口。
影响人口流动的因素。近年来,影响人口流动的因素正在从单一的经济因素向自然环境和社会因素转变,政策制度和个人需求等因素的重要性日益增加。第一是地形条件,如山地、平原、气候等影响着人们居住环境的适宜性,关系到人们的生活质量与健康状况。第二是人口开始流动前会考虑经济因素,经济越发达的地方一般来说就业机会越多、收入水平越高、生活条件越好,因此人们心向往之。第三是政策和制度因素,户籍制度直接关系到人们能不能在流入地顺利落户。社会保障政策的完善程度,如医疗、教育、养老等也会对人口的流动产生一定的影响。第四是个人和家庭的因素,家庭状况如个人的婚姻、老人的养老、子女的教育等也会对流动意愿产生影响。这几个因素相互关联,对人口流动的选择和决策过程起作用。
随着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深入推进,县域城镇化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但是城镇化率在我国呈现出显著的地区差异,东部沿海地区的县域城镇化率较高,而中西部地区的县域城镇化率相对较低。县域城镇化的发展为区域经济注入强大动力的过程中也伴随着正负两方面的影响。正面来看,人口流动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力资源,使资金、技术等要素在县域集聚,促进了城乡之间的要素流动和优势互补。负面影响不容忽视,人口流动加剧了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外来人口融入当地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流入地公共资源和基础设施以及社会管理都造成了一定压力。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本文标题:人口流动视角下县域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思考
链接地址:http://www.bibiwenku.com//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393481.html
版权声明
作者原创,不允许二次传播,一经发现收回会员权益,追究法律责任。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