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河流综合治理重在破解“协同难”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加强中小河流治理和大中型灌区建设改造”“推进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进程中,更加注重水资源保护和高效利用,更加注重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可持续性。我国中小河流数量多、分布广且自然特征差异显著,中小河流与广大城镇、农田和重要基础设施紧密相连,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区域生态安全以及民众生活品质有着重要支撑作用。然而,由于多数中小河流横跨多个行政区域,跨界协同治理难题依然是制约流域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瓶颈。中小河流治理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的统筹协调,其跨界协同难题不仅体现在行政边界与流域管理的不匹配上,更体现在利益分配、政策标准、信息共享等方面的深层次矛盾。破解这些难题,需要从体制机制、利益协调、政策协同、科技支撑等多维度入手,构建高效协同的治理体系。
中小河流跨界协同治理难题的根源
跨界协同治理难题的本质在于“边界冲突”与“系统失灵”,其复杂性不仅体现在自然生态系统的整体性与行政边界的分割性之间的矛盾,还体现在各主体利益诉求不一致、政策目标不协同、信息共享不充分、监督机制不健全等多重问题上。综合来看,这些难题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行政边界与流域自然边界的不匹配,一些地区在治理中往往以局部利益为重,忽视流域整体性需求,“各自为战”的局面未彻底打破,导致治理主体分散、权责分散。一是各方利益诉求不一致。一方面,不同治理主体之间在跨界综合治理过程中存在利益需求冲突,各主体的治理理念和重视程度也各不相同。另一方面,上下游不同区域,有各自的发展定位和目标,对环境治理和经济发展的诉求也有差异。二是政策标准不协同。各地区在政策法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水资源利用标准等方面存在差异,针对同一客体的治理政策也不一致,导致治理措施难以统一实施,增加了跨界协同治理的复杂性。三是信息共享不充分。缺乏统一的数据平台和监测网络,导致治理决策缺乏科学依据,沟通机制不完善也进一步削弱了协同效应。四是监督机制不健全。各地资金投入不均衡,流域层面的监督机制不健全,导致治理责任难以压实,积极性发挥不充分。
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了中小河流治理的整体效果,也制约了流域区域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以“协同共治”破解中小河流跨区域治理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