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专题党课:以中华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025-03-09 07:03:52 123
联系客服提示-笔笔文库

在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绵延不绝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文化恰似那璀璨夺目的星河,闪耀着独特而迷人的光芒,从古至今,照亮着民族前行的道路。文化,作为一个民族的灵魂,是维系各族人民情感与精神的坚实纽带,深深烙印在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血脉之中。党的XX大报告高瞻远瞩地指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这一重要论述,为我们在新时代做好民族工作指明了方向。而深入探究其本质,中华文化认同无疑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基础,如同基石之于高楼,树根之于大树,不可或缺。

近年来,随着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众多优秀的文化作品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其中,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2》(以下简称《哪吒2》)凭借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和深刻的精神内涵,脱颖而出,成为了一部现象级的作品。它不仅以精彩的剧情和精美的画面吸引了广大观众的目光,更以其对中华文化的创新诠释和生动呈现,为我们展示了中华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创新,同时也为我们从文化角度凝聚民族力量提供了一个生动而鲜活的案例。

一、中华文化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石

(一)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与多元一体格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犹如一座蕴藏着无尽宝藏的巨大宝库,涵盖了哲学、文学、艺术、科技等诸多领域。回溯历史,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争鸣,如儒家的仁爱、道家的自然、法家的法治等思想,犹如璀璨星辰,照亮了中国古代思想的天空,为中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唐诗宋词的辉煌灿烂,李白的豪放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苏轼的豁达洒脱、李清照的婉约细腻,每一首诗词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情感与智慧;四大发明的伟大贡献,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不仅推动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更是对世界文明的进步产生了深远影响;传统手工艺的精湛技艺,如苏绣、蜀锦、景德镇陶瓷等,以其细腻的针法、绚丽的色彩和精美的造型,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和审美情趣。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大地上56个民族共同生活、相互交流、彼此融合。各民族文化相互借鉴、相互吸收,形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格局。例如,汉族的诗词歌赋以其优美的韵律和深刻的内涵,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少数民族的音乐舞蹈,如蒙古族的马头琴、藏族的锅庄舞、维吾尔族的十二木卡姆等,以其独特的风格和魅力,与汉族文化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的绚丽画卷。据统计,我国56个民族都拥有各自独特的文化传统和艺术形式,这些丰富多彩的文化元素汇聚在一起,赋予了中华文化强大的生命力和深厚的底蕴,使其在世界文化之林中独树一帜。

(二)文化认同在凝聚民族力量中的关键作用。文化认同,从本质上来说,是一个民族成员对本民族文化的一种归属感和认同感,它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源泉,如同磁石一般,将民族成员紧紧地吸附在一起。当一个民族的成员对自己的文化有着强烈的认同感时,他们会在内心深处产生一种强烈的归属感和自豪感,从而更加团结一心,为了民族的共同利益和发展目标而不懈努力。回顾历史,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文化中的爱国主义精神如同熊熊燃烧的烈火,激发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抗日热情。各民族同仇敌忾,不分彼此,共同抵御外敌入侵。无论是汉族的抗日英雄,还是少数民族的抗日志士,他们都以自己的方式为保卫祖国的独立和尊严做出了巨大贡献。例如,蒙古族的乌兰夫、满族的关向应等,他们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团结和力量。如今,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文化认同依然是凝聚民族力量的关键因素。通过弘扬中华文化,增强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可以使中华民族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形成强大的民族合力,共同应对各种挑战,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三)中华文化认同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联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指各民族在长期的交流、融合过程中形成的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这种理念是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它体现了各民族之间的深厚情感和紧密联系。中华文化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基础,因为文化认同能够增强各民族之间的情感纽带,促进各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当各民族都认同中华文化时,他们会在文化的层面上找到共同的价值追求和精神寄托,从而更加自觉地维护中华民族的团结和统一,共同推动中华民族的发展进步。例如,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都共同庆祝这一节日。在春节期间,人们贴春联、吃年夜饭、拜年等,这些传统习俗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和情感认同,使各民族在共同的节日氛围中加深了感情,强化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样,中秋节时,各民族共同赏月、吃月饼,共享节日的欢乐,这种文化上的共鸣进一步巩固了中华民族的团结和凝聚力。

二、《哪吒2》中的中华文化元素,传承与创新

(一)神话传说的现代演绎。《哪吒2》以中国传统神话故事为蓝本,对哪吒这一经典神话形象进行了大胆而富有创意的现代演绎。哪吒作为中国神话传说中的重要人物,自古以来就代表着勇敢、正义和反抗精神,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在电影中,哪吒的形象不仅保留了传统神话中勇敢无畏、敢于反抗的特点,还融入了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和人性元素。电影中的哪吒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神话英雄,而是一个有着复杂情感和成长历程的少年。他在面对命运的不公和挑战时,经历了迷茫、挣扎和痛苦,但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成长,实现了自我超越。例如,在电影中,哪吒面临着来自社会的误解和偏见,他被视为“魔童”,遭到了人们的排斥和恐惧。然而,哪吒并没有被这些困难击倒,他在与命运的抗争中,逐渐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和使命,最终选择用自己的力量去保护他人,实现了从“魔童”到英雄的转变。这种现代演绎方式,使传统神话故事更贴近当代观众的生活和情感需求,让观众在欣赏电影的同时,能够产生强烈的共鸣,也让更多的人重新认识和喜爱中国传统神话文化。

阅读全文
(想阅读完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陆!)
如果喜欢本篇内容,请赞赏鼓励哦!
尚未有人赏赞,赶紧来一个吧
查看更多>>
请选择打赏类型
¥0.01
¥1
¥365
¥188
¥99.99
¥66.6
¥52
¥6.66
¥6
赏赞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民族团结专题党课:以中华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链接地址:http://www.bibiwenku.com//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391291.html

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二维码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