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区自然灾害基本情况
我区涉及的自然灾害类型主要有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水旱灾害、森林火灾等,其中气象灾害包括暴雨、干旱、高温、低温、大风、冰雹、雪灾和雷电等八种气象灾害,水旱灾害主要包括洪涝和干旱。其中我区常见的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洪涝灾害(多为城市内涝)、森林火灾、冰雪灾害、高温(中暑)、地质灾害等,除地质灾害隐患点外,其余常见自然灾害均为季节性易发自然灾害,地质灾害方面,目前我区地质灾害隐患点主要有9处。
二、防范应对工作开展情况
(一)坚持预防为主,强化基础防灾能力。一是加强灾害风险会商研判。每年,区减灾办会同区行业部门和专家针对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特大灾害风险进行会商研判,运用专家磋商、联合会商、灾情会商、重点时段会商等方式方法,做好单灾种和灾害链的防灾减灾工作。同时,每季度区减灾办还会同区应急(地震)、水利、农业、自然资源、气象、林业等部门开展自然灾害风险风险会商研判,并形成风险会商研判报告,及时发布给各街道办事处、开发区管委会和区减灾委相关成员单位,提示全区行业部门和各辖区做好自然灾害风险防范应对准备工作。二是加强灾害监测预警发布。区减灾办着力优化预警信息发布方式,不断拓展发布渠道,在健全完善区、街道办事处、社区(村)、网格员四级贯通的灾害预警信息发布机制基础上,不断提升信息发布覆盖率、精准度和时效性,推动灾害预警信息到户到人,打通预警发布“最后一公里”。同时,在加强气象灾害预警与应急响应衔市减灾办接、强化预警行动措施落实上,区减灾办要求区气象局及时在区综合减灾工作群发布气象预警信息,并及时转发上级灾害预警信息和自然灾害研判报告,做到“早预警、早防范”。三是加强防灾减灾救灾队伍建设。区减灾办在加强基层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方面,建立了以灾害信息员为基础的1+X基础灾害隐患信息报送队伍,落实AB角设置,实行动态管理。在加强分类分级培训方面,每年结合市级关于灾害信息员培训要求,区减灾办集中组织区级、街道级、村级信息员骨干培训,确保全员轮训、不落一人,通过培训,进一步提高业务水平,提高了按要求完成灾害监测预警、灾情统计报送、灾情核查核定、灾害救助等工作的能力。
(二)坚持固本培元,夯实综合减灾基础。每年,区减灾办结合“全国消防宣传日”、“世界气象日”等节点,创新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形式,认真组织开展“5•12全国防灾减灾日”、“10•13国际减灾日”主题宣传教育活动,不断丰富宣传教育内容。区减灾办积极推动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教育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走深走实,通过“五进”活动,进一步提升了全民防灾减灾意识和应急技巧。
(三)坚持以人为本,做好救灾救助工作。一是完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区减灾办会同区应急办建立全区救灾和应急仓库,充分利用市场化手段,采取实物储备、社会储备、产能储备相结合的方式,保障应急救灾所需。有效应用应急资源管理平台,实行救灾物资信息化管理。同时,督促区水务和湖泊、园林和林业、农业农村、消防救援等部门强化全区防汛抗旱、森林防灭火、消防救援等领域应急物资储备和保障工作,确保在灾害来临时有效保障、救助受灾群众。二是加强报灾核灾工作。遇有自然灾害发生,区减灾办严格按照《自然灾害情况统计调查制度》、《武汉市自然灾害灾情信息报送管理工作指南》规定的报灾时限、程序和内容,要求区相关部门依规及时向区减灾委办公室报告农业、因灾倒损住房、洪涝、干旱、冰冻雨雪灾害等受灾情况,在统计受灾情况后,会同区涉灾街道办事处、管委会,区相关部门及时核查评估灾情,并及时通过国家自然灾害灾情管理系统报送灾情,确保灾情数据精准、信息详实、台账齐全。同时,根据核实情况,及时做好受灾群众的救助工作。三是强化应急避险转移工作。在极端天气、重大突发灾害等情况发生时,区减灾办严格落实《武汉市防汛抢险转移安置应急处置工作导则》,结合区人员应急避险转移方案预案,组织各街道办事处、管委会,区相关部门开展人员应急避险转移工作。在转移安置过程中,区减灾办要求各级务必按照“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原则,严格落实区、街道办事处、管委会、行政村(社区)、网格员四级“包保”责任制,做到应转尽转、应转早转,并统筹区有关部门加强指导各街道办事处、管委会做好救灾安置点管理和受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我区《自然灾害应急救助预案》已完成修订工作并正式印发,且于今2024年5月底前,区级受灾群众转移安置预案和
三、存在的问题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本文标题:关于提升自然灾害防治能力的几点思考
链接地址:http://www.bibiwenku.com//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390036.html
版权声明
作者原创,不允许二次传播,一经发现收回会员权益,追究法律责任。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