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调研报告汇编(4篇)
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情况调研报告(1)
文化遗产分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又称“有形文化遗产”,包括历史文物、历史建筑、文化遗址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又称“无形遗产”,主要指人类通过口传心授、师承传授、代代因袭传承的民间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活态基因,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民族记忆的背影”,包括民间传说、习俗、语言、音乐、舞蹈、礼仪、节庆、禁忌、饮食以及民间医药等。
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环境逐渐恶化,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后继乏人。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我们的历史使命。
为抢救、保护、利用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助推我县经济社会发展,8月上旬,县政协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和相关人士,采取外出考察和县内调研相结合的方式,对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开发利用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非遗现状
x地处秦巴山区,自夏商以来就是氐x民族繁衍生息之地,语言杂秦蜀,习俗兼南北,悠久的历史长河孕育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据2005年初步统计,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共有建筑类、农耕类、铸造类、食品类、说唱类、祭祀类、禁忌类、草编类、刺绣类、医药、节礼等x条线索、x项。现有民间非遗传承人x万余人,其中专职非遗传承人x余人。我县自20xx年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x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以来,县委、县政府抢抓政策机遇,积极寻找非遗保护与利用契合点,寓保护于开发之中,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有了良好开端。
一是重视资源挖掘。依托国家xx彝文化产业走廊建设规划布局,制定了《xx彝文化产业走廊x发展规划》,成立了x族文化研究会。在中省市民协和相关部门大力支持下,对全县非遗进行了全面调查整理,及时申报非遗成果。“王家核桃馍制作技艺”和“x族手工刺绣技艺”申报为省级非遗保护名录,“杨家麻辣鸡制作技艺”申报为市级非遗保护名录。成立了“x族x艺保护传承基地暨陕南x州x艺文化学会”,获得“中国x族x文化之乡”称号。
二是注重宣传推介。抢抓灾后重建机遇,在县城东山观建成了西北唯一的x博馆,并正在建设全省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x族文化产业园,建成x族释比广场和x文化广场,使上刀山、过刀桥、下油锅、舔红铁等x族x艺绝技有了展演场所。组建了x族x艺绝技表演队和x文化歌舞宣传队。认真组织特色非遗项目参加国内展演,增添x吸引力。在陕西省首届民间文化艺术节上,xx艺绝技获铜奖、x族羊皮鼓获优秀奖;xx绣代表陕西先后参加了第五届、第六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深受中外游客和刺绣艺术爱好者的喜爱和好评。x特色小吃麻辣鸡、核桃馍、根面角也因经久不衰的魅力成了《舌尖上的中国》《远方的家》《走遍中国》栏目捕捉的绝好美食,更是众多游客争相购买的美味佳肴。
三是有序开发利用。鼓励有识之士参与非遗项目开发利用。民间代代相袭传承的x绣在县x州绣娘文化有限公司的组织带动下,绝技得以传授,产品种类日增,销售形势向好,显现出良好开发利用前景。
二、存在问题
一是保护传承认识尚有偏差。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这项综合性、多学科性、群众性很强的工作,有的部门认识还不到位,尤其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不可再生性”及其加速消亡的现实缺乏足够的重视,没有形成合力。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如x戏中的祭祀、唱颂,民间生活仪式中的诸多禁忌等,经常被误认为是迷信、落后的东西。
二是管理工作亟待加强。县上仅在文化部门内部设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机构,落实了兼职工作人员,精力难保障,工作欠专业,非遗普查、申报、保护、传承各个环节目标和计划缺乏可操作性,群众性、社会性的普查工作没有全面展开。更为关键的是保障经费不足,使声音、图像的摄录和相关资料的征集、出版受到一定影响。
三是资源流失、消失加剧。由于没有普查、抢救、保护经费和措施保障,使一些非遗项目因没有得到及时有效保护而濒临消亡,一些项目被其他县抢先申报。x族的羊皮鼓,早在八十年代就被原x县剧团编排成舞蹈赴省演出,现在却被略阳县申报为省级非遗保护名录;“社火”、“草编”被南郑申报为省级非遗保护名录,“舞狮”、“舞龙”被x县申报为市级非遗保护名录,“支客”被汉中市群艺馆申报为汉中的省级非遗保护名录。民间文化项目参与人员越来越少,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缺少适应现代社会、现代生活的时代精品,生存空间逐渐萎缩,传承者和受众群体均出现明显断层。如民间铸造、编织、歌舞等正在失去传承空间,如不及时抢救,将会逐渐消失。
四是保护平台有待扩展。全县非遗保护基础设施滞后,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没有经常性、长期性的展示平台。县x博馆的非遗传习所,因种种原因一直未布展利用,非遗体验馆也未开展活动。
三、启示与建议
为开阔眼界,调研组一行先后到北川、x县、汶川进行了学习调研。所到之处,无不显现出浓浓的非遗传承开发氛围。主要体现在,一是在观念上有共识。北川、x县、汶川、理县大部分地方都是高山峡谷,工农业生产条件很差,但却留下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全县上下扬长避短,将非遗作为推动经济发展重要引擎,把非遗与旅游紧密结合,集中精力,加大投入,突出特色,打造精品,成功走出了一条欠发达地区发展之路。二是在挖掘中保护。x县通过几年努力,已挖掘整理出《x族碉楼营造技艺》《x笛的演奏及制作技艺》《x族传统体育—推杆》等非遗项目x种,申报注册x种,其中国家级x种、省级x种、市县级x种。三是在传承中保护。x县投入巨额资金建成了集展演、营销非遗产品为一体的“中国古x城”,建起了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中心,x个乡镇均建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x%非遗传承人直接参与非遗管理和演艺。四是在开发中保护。x县有x%的非遗产品进入旅游市场。北川x绣传承人创办的x绣文化旅游开发公司,通过非遗+农户+公司+互联网的模式,把各种手工编制品、x绣饰品已传播到世界各地,年产值近亿元,成为引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领头雁。
受此启示,建议如下:
1、统一思想认识,完善保护机制。非遗保护,活态传承是核心,群众参与是基础,政府支持是关键。县上应尽快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导小组,把非遗保护传承列入议事日程,制定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长期保护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设立非遗保护中心等机构,下达编制,配备人员,划拨经费,配置设备,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充分利用现代传媒开展非遗保护宣传活动,组织开展系列非遗文化活动,普及非遗保护知识,营造良好保护氛围。开展非遗保护进校园活动,让学生通过第二课堂直观地了解和掌握非遗保护知识,转变学习理念,培养保护兴趣。分期分批组织各级领导和非遗管理传承工作者,带着课题外出考察学习,获取真经,转变观念,增添信心。
2、加大资金投入,抓好基础建设。县财政应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项保护经费纳入年度预算,并加强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与管理,确保非遗保护日常工作正常进行。争取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接受企业、个人和各界人士的友好捐赠,设立“x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金”。采取市场化运作手段,启动民间资本,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让投资者从中获利,让非遗保护从中受益。立足长远,科学规划,建立非遗传习基地,拓宽展示平台,夯实保护基础。
3、加强队伍建设,推进保护传承。加强专业人才和非遗传承人的教育培训和鼓励激励,增强他们对非遗保护传承的使命感、责任感和荣誉感。采取经济补偿和生活补助等方式,支持和鼓励老艺人带徒授艺,培养接班人,开辟新出路。组织力量对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全面深入的普查,建立x非遗资源文字、图片、音像资料数据信息库,加快非遗项目申报注册进度,做好濒临灭绝、即将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工作。大力扶持非遗传承人开发非遗技艺,兴办经济实体,打造特色产品。鼓励农村能人创办非遗保护传承专业合作社或私营企业,广泛吸纳贫困群众参与生产和经营,营造非遗保护“人人参与、人人喜爱、人人受益”的良好生态环境。
4、开发非遗资源,助力文旅兴县。现代社会里,人们热衷四处旅游,其主要目的就是探寻感受不同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西成高铁开通将我县融入“关天”“成渝”两大经济圈,我县区位优势进一步凸显,前来观光旅游、休闲度假的游客将逐年增加,我们只有展示出氐x故里、汉水之源的非遗文化和自然风光魅力,得到旅游者的喜爱和追捧,才能使我县旅游经济具备强大的后劲。因此,我们要在非遗开发与旅游结合上下足功夫,打造非遗文化特色品牌,使其成为独具魅力的旅游推介亮点和特色鲜明的旅游名片。
根据我县非遗、旅游两大资源分布状况和特点,在青木川景区建设中,应突出做好x传统饮食、工艺品制作、x文化原生态展示、地方歌舞、民俗演艺等以非遗传承为中心内容的旅游文化产品开发。在汉水源景区建设中,应突出传统农耕、狩猎、禁忌、转山、祭祀等非遗文化项目开发,搞好农具制作、粮食耕种、设套围猎、野果采摘等游客体验区建设。在草川子景区和大坪山草甸建设中,应突出传统年节、礼仪、刺绣、竹编、藤编、草编等手工艺品制作与开发,建设高标准非遗项目体验区。在x博园建设中,应全方位展示x非遗文化理念,充分利用地域优势,建成x民俗歌舞、建造、铸造、石雕、木雕、铁艺、x绣等传统工艺制作技艺综合展示区,传统粮油加工非遗体验区。让游客走进实地、穿越时空,亲身体验我县非遗文化的神秘多采,充分领略氐x故里非遗文化活态传承的魅力。
同时,我县是农业大县,许多住在大山里的贫困群众,虽没有资金、文化等优势,但大都掌握一些世代相传的“绝活”,其许多技艺都是即将失传或灭绝的非遗资源,比如藤编、草编、锻造、刺绣、传统食品加工等等。如果我们为他们搭建好平台,有针对性地挖掘适应市场、适应农民的项目,有组织地将非遗传承与旅游开发、现代电商无缝对接,那么他们将会用自己的双手,编织出幸福的生活,实现非遗保护与全县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和谐发展。
关于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情况的调研报告(2)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广大人民群众在劳动、生活中智慧的凝结,非遗的传承与保护是文化自觉意识的觉醒,是对当地历史、风俗、文化的抢救。保护和利用好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全面深入了解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情况,县政协教科文卫委员会于7月21日组织部分委员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丰富:首批录入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共有x类x项,其中民间文学x项、民间舞蹈x项、民间音乐x项、曲艺x项、杂技x项、民间手工技艺x项、传统戏剧x项、人生礼俗x项。其中x鸭制作工艺等x个录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洪山戏”、“秧歌灯”、“手狮灯”、“白曲”已录入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2011年6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洪山戏”传承人吴德才、顾红霞,“秧歌灯”传承人章思林,“手狮灯”传承人傅国先,“白曲”传承人徐秀山、李奋勤,录入安徽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鲜明、类型多样:维扬特征明显、富有扬州清曲的神韵,此类分布在我县东部丘陵地带,因地缘影响与江苏的x语言相近、习俗相同其民间艺术活动内容、形式、方法相近,如流行于这些地区的山歌、民歌、西北乡调、戏曲、狮子舞、旱船,其中以洪山戏为主要代表;秦淮文化特征鲜明、带有江南水乡特色,此类分布于我县南部乡镇,与金陵一水之隔由于历史移民等原因这个地区的民间艺术如民间音乐中的丫头号子、车水船、杨柳青,民间舞蹈中的双喜灯、秧歌灯、拜香凳,曲艺中的“白曲”等都具有鲜明的秦淮文化特色;两淮文化传承、充满泥土芬芳,此类分布以我县县城为中心,东至张山、西到双塘、南至水口、北至舜山,此区域居民多为蒙城、太和、阜阳、淮北等地移民,人文习俗依稀可见,如打莲枪、十番锣鼓、淮北大鼓、皖东淮调、双塘花鼓灯、安徽琴书、皖东新调、新安镇黄梅调、舜山大头娃娃灯舞都具有着两淮文化印记。
自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开展以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县文广新局扎实开展了普查、申报建档和传承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对于本县面广量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其不可再生的特殊性质,这场“与时间的赛跑”需要我们做更多努力。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非遗传承人断档。一些传统项目濒临失传,随着时间推移一些民间老艺人相继辞世,传承人断档。目前我县从事戏剧活动的大部分是过去扬剧团改制后分散在各地的演员,年龄普遍偏大,年轻人愿意通过培训从事戏曲活动的很少,致使《洪山戏》、《白曲》等非遗项目后继乏人。《秧歌灯》、《手狮灯》表演队伍也面临人员老化的问题,加之农村年轻人外出务工较多,传承人培训难度不断加大。
2、非遗项目传播弘扬不足。非遗项目在群众中的认知度不够,宣传不足,没有在全社会形成保护非遗项目的合力。现有的非遗项目在县域内固定性演出次数不多,没有做到完全对群众开放,社会力量参与不足,非遗项目没能真正“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