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常规”意味着什么
近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分析研究2025年经济工作时提出要“加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这些重要论断释放了明年宏观政策力度会加大的清晰信号,在提振广大经营主体发展信心的同时,也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
“超常规”是相对常规而言的概念,想要准确理解超常规逆周期调节的含义,必然先要厘清常规逆周期调节的内涵。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思路,逆周期调节是通过逆向举措对冲和消除经济周期负面因素影响进而实现经济平稳发展的调控模式。近年来,受国际发展环境和国内发展阶段转变的影响,我国经济面临一定的下行压力。为确保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经济决策部门探索并构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常规逆周期调节体系,其主要内容包括始终立足于稳中求进的宏观调控原则、连续14年坚持稳健基调的货币政策、连续16年坚持积极基调的财政政策等。
从实施效果看,这一常规化的逆周期调节体系,是我国成功应对逆全球化思潮、中美贸易摩擦和新冠疫情等一系列负面冲击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上发挥了显著作用。在经济发展的“量”上,2013—2023年,我国经济实现了年均6.1%的中高速增长,经济增速连续多年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位居前列。2023年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26万亿元,占世界经济的比重达18%左右,比2012年提高约7个百分点,稳居世界第二位。在经济发展的“质”上,科技创新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日益显现。2023年,我国研发经费支出33278亿元,规模稳居世界第二,较2012年增长2.2倍;投入强度为2.64%,提高0.73个百分点,超过欧盟国家平均水平,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从2012年的第34位跃升至2024年的第11位,是前30位中唯一的中等收入经济体。
显然,在逆周期调节已发挥如此巨大作用的基础上,超常规逆周期调节并不会也不能完全脱离现有的逆周期调节模式。实际上,超常规逆周期调节思路的提出,释放了政策力度尤其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力度将全面加强的信号,工具的使用和品种的选择上比原来更多,这也是满足现实发展需要和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