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法式》:读懂中国古代建筑的“语法”

2024-12-24 13:10:01 121
联系客服提示-笔笔文库

 

《营造法式》:读懂中国古代建筑的语法

《营造法式》由北宋时期的将作监李诫编撰而成。《营造法式》一书将中和思想视为理论核心、将定分思想视为规制要求、将权变思想视为实践方法,建构起当时较为完备的建筑理论体系框架,对北宋以来的政治思想与伦理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在中华古建文明发展中,营造是智慧,法式是制度与规范的合一。《营造法式》所体现的道器相融的人文特征、遵礼守制的价值导向,完美地将崇理、尚序、守礼、循规、权变的中国传统建筑的营造理念、制度规范和文化内涵投射在建筑这一物质形态上,蕴含着中华民族刚健自强的民族精神与厚德载物的文明形态。

中和

作为中国古代建筑体系最早阐释者和文法课本的《营造法式》,从适形而止、阴阳合一、天人合德的层面,将中和的伦理思想贯穿营造活动中,形成建筑设计理论的基本指导思想和制作各种构件造型的理论体系与具体实践原则。李诫出身仕宦之家,在不断汲取儒、道、佛三家思想精髓的基础上,将复兴与传扬正统儒家思想确立为其建筑思想体系的核心。

中国古代建筑是在既定的社会形态中特殊政治身份的象征与标识。不仅反映了古人对居住空间环境高、大、壮的建筑美学诉求,更是一种特殊文化现象的政治文明诉求。随着理学与禅宗的发展和兴盛,儒、释、道三家日渐呈现出合流的趋势,直接导致宋代的皇家建筑和宗教建筑一改汉唐时期的高大宏伟,呈现出适形而止的建筑风韵。现存的宋代建筑如河南省登封市少林寺的初祖庵大殿、河北省正定县的隆兴寺、山西省应县的木塔,均是在坚持适形而止中和原则基础上,注重内部营造技巧的发挥与运用。

通过建筑比例的设计,将法天象地的造物原则,贯彻到整个建筑设计与建造过程之中,形成人与自然的和谐秩序,是《营造法式》建筑理论的基本指导思想和制度性规范。《淮南子》将法天象地的基本原则概括为:阴阳大制有六度:天为绳,地为准,春为规,夏为衡,秋为矩,冬为权。一般认为,天为绳是指天数的一、三、五、七、九,地为准则是指地数的二、四、六、八、十。具体贯彻到《营造法式》一书中,通过奇偶组合式或偶偶组合式的数字搭配程式,表明世间万物的阴阳合一思想和保持建筑物阴阳氤氲天人合一哲学理念,从而构建一个包含显性和隐性两大话语体系在内的,相互统一的、完整的古建文明体系。李诫在《进新修〈营造法式〉序》中,阐述了其基本的编撰原则、方法与成就:一是《易》《礼》是建筑的基本精神和理论规范;二是传统文化中上栋下宇大壮正位辨方礼制共工大匠功绪等是建筑营造活动的基本性规范和根本性原则。

阅读全文
(想阅读完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陆!)
如果喜欢本篇内容,请赞赏鼓励哦!
尚未有人赏赞,赶紧来一个吧
查看更多>>
请选择打赏类型
¥0.01
¥1
¥365
¥188
¥99.99
¥66.6
¥52
¥6.66
¥6
赏赞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营造法式》:读懂中国古代建筑的“语法”

链接地址:http://www.bibiwenku.com//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381057.html

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二维码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