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着力培养造就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着力培养造就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提高各类人才素质。”高技能人才是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是连接科技创新和产业现代化的重要主体,也是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①其职业空间的广阔程度直接影响高技能人才的培育使用和评价激励。近年来,各地不断创新高技能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支持体系,但高技能人才仍面临职业发展空间受限和成长路径单一等现实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技能人才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创新创业热情,削弱了高技能人才进行技术创新和长效发展的内生动力,长此以往,可能导致我国高技能人才后备保障不足。因此,在中国式现代化快速推进的背景下,需要着力拓展高技能人才的职业空间,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源源不断的高技能人才资源。
拓展高技能人才职业空间的价值指向和实践定位
高技能人才职业发展空间不仅囊括技能等级提升、职位职级晋升等核心内容,还涉及职业转型、创新创业、跨域合作等新型择业观念。探索分析拓展高技能人才职业空间的价值指向和实践定位,是进一步绘制未来发展蓝图的前置工作,能有效确保高技能人才工作持续提质增效。
一是有助于推动我国由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我国是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约30%,连续14年位居全球首位。②与此同时,中国制造业也显现出自主创新能力不足、行业产业基础不牢以及传统工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程度不高等现实问题,反映出中国由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路途仍然任重而道远。产业结构决定人才需求结构,人才需求结构水平又反过来影响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高技能人才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中发挥着基础性、战略性和关键性作用,是推动我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主力军。拓展高技能人才职业空间,能够让高技能人才拥有更宽广的职业选择空间和更畅通的职业通道,在制造强国建设过程中作出更大贡献。打造一支倡导“切、磋、琢、磨”工匠精神和具备“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技术追求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充分释放人才的效能和潜力,有助于抢抓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的历史机遇,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跨越式发展。
二是有利于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从生成逻辑看,产业升级、人才培养、技术创新都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所在,其中高素质的高技能人才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要素之一。高技能人才作为连结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产业升级、技术创新的重要一环,是新质生产力“生根发芽”的重要动力。赋予高技能人才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能够充分释放发展动力,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实现新供给与新需求的高水平动态平衡,进而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高技能人才是以传统人力为代表的传统工业过渡到以技术创新为代表的现代工业的核心纽带,充分发挥高技能人才的聪明才智,新质生产力才能实现“聚四海之气、借八方之力”的快速发展。
三是有利于将高技能人才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优势。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要求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形成优质高效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多层次的创新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这与高技能人才支撑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促进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具有同样的价值指向。技术工人队伍,尤其是高素质技术工人队伍对推动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充分发挥高技能人才队伍的“高、精、尖”引领作用,能够通过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将高技能人才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优势。这一优势传导链条成立的关键环节源于高技能人才队伍能够“大显身手”“发挥所长”。因此,赋予高技能人才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有助于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更加强劲的内生动力。
高技能人才职业空间发展面临的现实难题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本文标题:打破高技能人才职业发展“天花板”
链接地址:http://www.bibiwenku.com//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379965.html
版权声明
作者原创,不允许二次传播,一经发现收回会员权益,追究法律责任。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