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广东广州公务员申论考试真题及答案
二、给定资料
材料一
《京华时报》报道,针对“染发致癌、染发导致白血病”的报道,中国美发美容协会日前首次表示,染发已有百年历史,但没有任何一个部门发布染发可以导致白血病的结论性文件。
自4月16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称“经常染发易导致白血病”以来,这是有关的机构首次作出回应。央视的报道援引了北京市友谊医院血液科主任王昭的说法,称白血病患者韩女士有十几年的染发史,而且是定期染发,这与白血病发生有密切关系。
这几乎是一个影响整个行业以及千万消费者利益的大事件了。然而,针对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消费者唯一的感觉就是无所适从。
中国美发美容协会会长闫秀珍表示,目前,零售市场卖的和专业美发机构用的基本是化学染发剂,纯植物的染发剂的确很少。由于化学染发剂含有对苯二胺,有关专家介绍说,对苯二胺对人体有害,于是一些社会媒体将其演绎成为“染发可以导致白血病”。
相信对于绝大多数经常染发的消费者而言,“对苯二胺”这个名词应该是第一次听说,而且,听完了以后仍然无法作出一个判断。其实这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信息不对称。消费者不可能具备他所要涉及的那么多领域的专业知识,而商家却有着更多的信息优势。从这一点来讲,这就是市场失灵了。而由于涉及利益,不能完全相信商家所说的。办法就是政府制定相应的质量标准,或者由中立的机构出具报告,让消费者能够获得更多信息,从而弥补自己的弱势地位。
然而,由于很多方面并不规范,消费者对很多貌似中立的机构实际上并不信任,所以在信息筛选方面,又会面临着新的困难,因为他们几乎无法判断哪些信息是中立的,还是商家的托儿。
事实上,单纯从此次美容美发协会发表的声明来看,并不具备很强的说服力。闫秀珍表示,在国际上染发已有百年的历史,迄今为止没有任何一个部门发布过染发可以导致白血病的结论性文件。这似乎并不能成为一个论据。的确,此前的多次有关消费者权益的事情都是从国外传到国内的,比如苏丹红,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国内就不具备相应的监测能力。
风险依然存在。只是这种风险究竟有多大,消费者并没有一个确切的概念,并且,从以往的惯例推断,如果有风险,后果恐怕还是要消费者独自承担,索赔几乎是不可能的。
消费者只能等待,等待新的信息发布。而发布出的新信息,又可能是一个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两难选择。
——《中国青年报》2006年4月25日,有删节
针对日前公众广泛关注的染发产品安全性问题,卫生部有关部门负责人25日表示,染发产品可能有致敏作用,但尚不能证实染发与致癌之间的因果关系。我国染发产品原料属于化妆品中限制使用的物质,有关专家提醒公众注意,使用染发产品前要详细阅读标签和说明书。
——新华社北京2006年4月25日电,有删节
材料二
有些问题,如月饼豪华包装问题,专家能看出,普通市民也能看出,专家能提建议,普通市民也能提建议。但专家的视角无疑更为广泛,调查了解无疑更加深入,发言也更具权威性。从这个角度来说,专家理应未雨绸缪,提出更具前瞻性的意见和建议,将问题尽量控制在萌芽状态。如在五六月份,各个厂家准备策划今年月饼包装的新花样时,就应站出来发表意见,以往年的经验教训为例,希望有关部门采取措施进行规范,这样至少就能减少今年的浪费和污染。而等浪费和污染已成活生生的事实,这样的意见和建议谁都能提出来,还要专家干什么?
其实这一问题绝不仅仅体现在月饼包装问题上。2004年9月29日《嘹望东方周刊》报道:正当南水北调工程进行得如火如荼时,有专家预计建成后功效甚微;9月27日《新京报》报道:在虎跳峡电站工程即将上马时,九家民间组织呼吁,恳请有关部门向社会公布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项目设计和可行性研究报告,并科学、公正地对项目的社会经济影响进行评价,此举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一方面是专家对在建工程提出质疑,另一方面是民间组织对待建工程表示怀疑。两相比较令人感慨颇多:对于已动工多年的南水北调工程,专家此时的置疑是否还有意义?而民间组织对待建工程提出的怀疑如果真有价值,真被有关部门采纳的话,可谓恰得其时。而这样的现象并不少见,对某些事情的置疑往往首先来自民间,最后的事实也通常证明民间的置疑是有一定道理的;而事发前很难听到一些专家的声音,待恶果酿成后,各路专家的意见才响彻云霄。
——《信息时报》2004年9月30日,有删节
材料三
2005年10月,中国主流经济学家遭到前所未有的否决与棒喝:香港科技大学教授丁学良对国内媒体撂下这样一句刺耳的话:“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学家,最多不超过5个。”在随后接受记者采访时,他说得更不客气,更刻薄:“中国的主流经济学家把太少的精力用来做经济科学研究,把太多的精力用来为某一利益集团说话。”“国内有的著名经济学家连在国际上最好的50个经济系里当研究生的资格都不够。”
根据《中国青年报》2005年11月7日的调查结果,“中国最受信任学者”只有郎咸平和吴敬琏两位。在公众的心目中,经济学家不再是可以相信的群体。丁学良对国内经济学家学术能力的评价,恰好吻合了中国民间社会对经济学界的普遍不满,他的言论发表之后立即在网络上得到民众的支持,也使他成为大众关注的明星。
--《南方人物周刊》2006年2月24日,有删节
2006年,香港科技大学教授丁学良的声音在互联网上再次出现,马上又引来铺天盖地的评论。不同于去年的是,曾经支持丁学良批评国内经济学家的网友们,这次对这位“反对派”也保持了警惕。在众多的回帖中,有人开始把丁学良点评经济学家标准的言论评价为哗众取宠。
怎样看待经济学和经济学家?老话题在2006年继续,人们对经济学家不信任的情绪并没有告一段落,而是刚刚开始。该怎样弥补这道断层?
丁学良此次的言论其实更偏重于经济学教育方面。在上海的一次论坛上,丁学良细化和重申了他去年曾经强调的观点——经济学家不能什么都评论,但他的言辞却比以前温和。
“介绍自己之前,你要交代清楚,自己在什么机构做什么事情。”丁学良认为,经济学家和政治学家、社会学家一样,可以从事任何与日常社会生活相关的研究,但在发言时应当强调自己的立场。同时,经济学家的研究是独立进行的还是在赞助下做的,在发布之前要说清楚,“既然做一个经济学家有名有利,那么你就要有规则”。
尽管丁学良此次的言论比去年的严厉指责温和得多,但引发的讨论却同样激烈,甚至还出现了对丁学良本人的质疑,说他“通过讲一些哗众取宠的话把自己打扮成学术明星”。
不过,支持丁学良直接表达对国内经济学家不信任的网友还是多数,有人说:“中国的经济学教授往往通吃,官也要,教授也要,而且大多是吃公家的饭,干自己的活。”很多人也在评论中重提了丁学良曾经的重磅观点:“国内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学家不超过5个。”
在这场对经济学家的集体批评中,观点的轨迹正慢慢发生变化,最开始是对经济学家群体的道德批评,接下来则加入了对经济学家学术能力的拷问。同时,网友们也开始讨论经济学家对实践所起的作用——是推动还是误导。
从表面上看,讨论的内容更加丰富,但是不信任的程度却有增无减。到现在,只要是知名学者出来讲话,即使是丁学良这样的“反对派”,他的出发点也会遭到怀疑,更不要说涉及具体的经济问题,只要和网友观点有所不同,学者们就很容易遭遇一片骂声。
--《北京晨报》2006年2月8日,有删节
材料四
2003年6月7日,在江苏高考数学考试结束后,第一道选择题引起了众多考生和数学老师的质疑,他们认为,这道题极有可能是一道错题。此事被当地媒体报道后迅速引起轩然大波,6月17日,江苏省招办通过媒体回应:“省招办组织专家反复论证,并由国家教育部考试中心有关部门确认,2003年数学高考试卷中没有错题,特别是有议论的第1小题不是错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