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俭示康》:俭能立名,侈必自败

2024-11-12 07:03:52 121
联系客服提示-笔笔文库

 

《训俭示康》:俭能立名,侈必自败

北宋名臣、史学家司马光一生清廉节俭,正道直行,严于律己,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学巨著《资治通鉴》《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司马光生活的年代,社会风俗日益变得奢侈腐化,人们竞相讲排场、比阔气,奢侈之风盛行。为使子孙后代避免蒙受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和侵蚀,司马光特意为儿子司马康撰写了《训俭示康》,以教育儿子及后代继承发扬俭朴的家风,永不奢侈腐化。

《训俭示康》先写司马光自己年轻时不喜华靡,注重节俭,现身说法,言真意切。接着写近世风俗趋向奢侈靡费,讲究排场,与宋初大不相同,列举了李文靖、鲁宗道、张文节三人的节俭言行加以赞扬,指出大贤的节俭有其深谋远虑,而非侈靡的庸人所能及。进而引用春秋时御孙的话,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从理论上说明所导致的必然后果,使文章更深入一层。最后连举六名古人和本朝人的事例,又以正反两面事实为据进行对比,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俭能立名,侈必自败。末尾以训词作为结束语,点明题旨。全文说理透辟,有理有据,旨深意远,反复运用对比,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司马光的《训俭示康》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呢?

第一: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在司马光看来,节俭不仅是一种生活态度,更是一种美德,奢侈不只是一种陋习,更是一种罪恶。节俭是一切美德中最大的德,奢侈是一切恶行中最大的恶。司马光精心选取了六位古人及一名当朝者的成败荣辱事例,耐心细致加以点评,作为史学大家,他善于以人为镜,以史为鉴,用深邃的历史目光观照现实,指出尚俭崇廉,是事业、人生的福祉,而奢侈纵欲,则是败家、丧身的祸端。

俭之为德,由来已久。上古尧舜之时,就对节俭的作用给予高度肯定。相传虞舜曾称赞夏禹: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大禹为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吃粗米饭,喝野菜汤,穿粗布衣,住茅草屋,为后人所称道。春秋战国时期,在生活观念上几乎一致尚俭。老子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他认为,节俭自持,是富裕安康的前提条件之一。孔子也主张温良恭俭让,把俭看作是人的五种美德之一,强调以节俭为本,礼,与其奢也,宁俭。墨家更是进一步提出了为人为政都要节用的思想:圣人之所俭节也,小人之所淫佚也。俭节则昌,淫佚则亡。还提出了适度消费的理念,倡导在衣食住行中加以贯彻。秦汉以后,人们普遍接受儒、墨两家的观点,二十四史中对于能够节俭的人物大加称赞,随处可见。《后汉书·吴祐传》称祐以光禄四行迁胶东侯相。所谓四行,是指敦厚、质朴、逊让、节俭。节俭为四行之一。

阅读全文
(想阅读完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陆!)
如果喜欢本篇内容,请赞赏鼓励哦!
尚未有人赏赞,赶紧来一个吧
查看更多>>
请选择打赏类型
¥0.01
¥1
¥365
¥188
¥99.99
¥66.6
¥52
¥6.66
¥6
赏赞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训俭示康》:俭能立名,侈必自败

链接地址:http://www.bibiwenku.com//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374332.html

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二维码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