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论·治学》蕴含的治学之道

2024-09-04 07:03:52 121
联系客服提示-笔笔文库

 

《中论·治学》蕴含的治学之道

建安时期被称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个盛世,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享有盛名的文学家,其中突出的是曹操父子和建安七子,而徐干则是建安七子之一。徐干(170218年),字伟长,汉末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与孔融、王粲、刘桢、阮瑀、陈琳、应玚并称建安七子。徐干少时好学,五经皆能背诵,其聪识洽闻,操翰成章,以诗、辞赋、政论著称,魏文帝曹丕曾赞誉他独怀文抱质,恬淡寡欲,有箕山之志,可谓彬彬君子矣。其主要代表作《中论》,是一部有关伦理及政论性的著作,曹丕称赞此书辞义典雅,足传于后

《中论》今存传本分上、下两卷共20篇,《治学》是《中论》20篇的首篇,也是《中论》最重要的一篇,集中体现了徐干的治学主张,对今天的读书治学仍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器不饰则无以为美观,人不学则无以有懿德。器物如果不加修饰,就不可能做得美观好看,而人如果不学习,也就难以具备美好的品德,唯学才能成德立行。徐干在《中论·治学》开篇即指出,古代的君子能养成高尚的品德,树立卓越的品行,使身没而名不朽,这主要在于学习。他认为,人通过学习才能通明精神、畅达思想、和悦情绪、修养品性,这也是圣人最看重的要务。人刚出生是蒙昧无知的,有如珍宝放在暗室里,想寻找却辨认不出,当太阳的光辉照进去,各种东西就一目了然。而学习就是这太阳,此所谓学者,心之白日也

孤居而愿智,不如务学之必达也。孤身独处地想得到智慧,不如努力学习而达到目的。徐干主张学习需要付诸行动,倚立而思远,不如速行之必至也;矫首而徇飞,不如修翼之必获也。老是站立在墙根而想着到远方去,不如立即行走能够抵达,昂首宣告追随鸟儿翱翔长空,不如自己修好翅膀能够实现,空谈空想都不如踏踏实实去学习。正如《淮南子·说林训》所云: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织网。古人治学非常重视笃行。《荀子·修身》言:路虽弥,不行不至;事虽小,不做不成。路程即使很近,不走也不能到达,事情即使很小,但不做就不能成功。徐干就继承了这样的治学思想。

阅读全文
(想阅读完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陆!)
如果喜欢本篇内容,请赞赏鼓励哦!
尚未有人赏赞,赶紧来一个吧
查看更多>>
请选择打赏类型
¥0.01
¥1
¥365
¥188
¥99.99
¥66.6
¥52
¥6.66
¥6
赏赞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中论·治学》蕴含的治学之道

链接地址:http://www.bibiwenku.com//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362011.html

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二维码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